“减负+增效” 做好服务居民大文章

基层减负是党员干部“高频热议”的普遍诉求,也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项目、基础工程。当前,乌海市以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集中整治攻坚为抓手,动真碰硬解决基层“能弱负重”问题,不断提升基层治理实效。在减负的基础上,乌海市部分街道社区着手做增效文章,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能力大幅提高,收获群众点赞认可。


“清牌行动” 基层减负看得见

在海南区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党群服务中心,原本满墙、满桌子的各种挂牌标识都消失了,只留下了墙壁、门上的胶痕显示着过往的印记。

在一间办公室门前,拉僧庙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褚建利将一块挂牌标识从墙上摘下,收进了仓库。“咱们刚清理完牌子,突然又挂了一块。现在治理‘小马拉大车’,外部的标牌标识数量不超6块,上面都给咱们减负了,咱们自己更要坚决拒绝。”褚建利说。

据了解,这块牌子是某部门负责人专门来到村里要求悬挂的,村里不好拒绝便挂上了。当然,这是个别现象,相关负责人发现后都会及时处理,确保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集中整治攻坚行动落实到位。

“每挂一块牌子都意味着一份责任,我们的工作人员也就需要承担起这些牌子带来的工作,有一些工作甚至是我们不具备资质无法完成的。而各单位挂的牌子标准不一,有大有小,有挂墙上的,有桌立的,非常影响美观。这次村里清理了几十块挂牌标识,对工作人员来说能够极大地减轻负担,让我们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居民中去。”赛汗乌素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刘占林说。

赛汗乌素村网格员王月婷从事网格工作3年,对于基层减负她也深有感触。

“重新梳理了工作事务清单后,以往职能部门单位交办委托的工作变少了。之前很多单位都来问我们要材料,而且每一份都不一样,我们就得不断应付这些烦琐的材料收集提交工作。现在,那些难以承接的事务减掉了,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入户走访,帮助居民解决问题,居民跟我们的关系更好了,满意度不断提升。”王月婷说。

与此同时,居民也感受到了“清牌行动”带来的便利。

“以前党群服务中心挂了满墙的牌子,我们来办事,根本不知道该找谁。现在牌子摘掉了,需要办什么事直接跟工作人员说,他们就能告诉我怎么办。而且,现在村里的工作人员入户比以前多了,办事效率更高了。”居民陈二平说。

在海勃湾区千里山镇新丰村,原先有72块牌子,后来按照文件清理摘除“交通劝导站”“快处快赔服务点”等18块牌子,剩余牌子经过整合合并,最终保留6块牌子。

“除了牌子,我们的工作群也清理整合了。以前光一个部门的联络群,我就加了3个,现在只保留工作所需的大群和居民群,其他各单位群全部解散,帮助我们进一步减轻了负担。”新丰村工作人员马刚说。他表示,现在,工作人员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乡村建设和为居民解决问题工作中。

为了巩固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集中整治攻坚成果,切实帮助村(社区)减负,市委社会工作部从机关企事业领域、居民代表领域和社区工作者3个领域选聘20名基层治理减负监督员,现均已上岗。他们将广泛收集基层单位和群众对减负工作的意见建议和反馈,及时对各级减负政策、举措在基层落地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议。

据了解,为着力破解村(社区)“脱实向虚”的问题,乌海市深入开展村(社区)“六清理两强化”专项行动,制定印发规范村(社区)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通知,配套印发参考指南。扎实开展“清牌行动”,指导各村(社区)规范悬挂牌子和标识,累计清理村(社区)外部标牌标识813块、规范内部指引牌855块,村(社区)全部实现了外部标牌标识数量不超6块的要求。根据自治区《嘎查村(社区)级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正面清单》,乌海市各区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村(社区)证明事项正、负面清单,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部门间信息共享核查措施,同步建立了证明事项退出机制。深入开展网络摸底统计和清理工作,及时关停注销使用频率低的政务应用程序、媒体账号、工作群组440余个。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推进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集中整治攻坚工作,针对各级党政群机构要求村(社区)对口挂牌问题,发现一起就曝光一起,从‘清牌行动’这个小切口做起,严肃整治增加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问题,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基层,真正让基层有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牛建华说。

“网格之家” 增效赋能显成效

牌子精简了,工作群减少了,工作任务事项清单明确了,基层的负担减轻了。之后该怎么做?乌达区五虎山街道交出了“增效”答卷。

“阿姨,我们来啦,今天过来跟大家聊聊天,看看大家有什么需要,我们汇总一下,争取一件件给大家解决。”五虎山街道育红社区党委书记李红莉说。她和社区网格员们来到第四“网格之家”王玉梅家。

今年65岁的王玉梅是一名老党员,也是第四“网格之家”的“家长”。她平常就是热心人,周围邻居有什么事,她都会主动帮忙,在居民中有很高的威望。邻居们有事愿意找她商量,没事也愿意来她家坐一会儿、唠唠嗑。

“我们居住在平房区,儿女在外工作,家里就我们两口子,本来也有空闲的屋子。社区把我家定为‘网格之家’,平常在这里开展活动、商讨事宜,作为党员,我很愿意以这样的方式服务居民。”王玉梅说。

不一会儿,王玉梅家里就聚集了几十个居民,大家坐在马扎上聊想法、唠家长里短,如同朋友聚会一般。社区工作人员征集了很多居民的诉求和想法,也为居民普及了惠民政策。座谈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大家笑着离开。

“我很喜欢‘网格之家’的氛围,没有高高在上开会的感觉,而是有种小聚会的舒适感,在这样的氛围中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提出问题,工作人员也会主动帮我们解决,现在只要我没事,都会参加‘网格之家’的活动。”居民赵怀真说。

自从成立“网格之家”后,网格员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我们跟居民真正处成了朋友,现在只要说一声,能聚来几十个居民,大家对我们的工作也很认可和支持。给朋友们服务,怎么能不高兴?”育红社区56岁网格员董秀芬说。

记者在采访时注意到,五虎山街道所有网格员穿着的红马甲上都印有他们的名字、电话号码和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后显示的是该网格员的微信,方便居民添加朋友。

据了解,五虎山街道共有2个社区,成立了11个“网格之家”,分别设置在居民家中、小区保安室甚至是小区凉亭。而这项工作是今年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后,该街道创新推出的增效赋能举措。

“今年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后,我们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为居民服务。那么,社区工作人员从烦琐的表格、材料中解放出来后,我们应该何去何从?这就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了。”五虎山街道党工委书记海红梅说。

结合五虎山街道辖区楼房平房交错、单体独栋楼多、商户众多等特点,该街道从治理开始“破题”。

“我们不怕居民提出问题,在我看来,居民提问题反而是给我们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是给我们和居民交朋友的机会。”海红梅说。

在海红梅的带领下,街道所有工作人员主动与居民交朋友,居民来自社会各界,很多人能够参与到街道的日常治理、服务中来。现在有人家中需要设备维修,社区工作人员从居民中就能找人处理,需要参加活动时,居民们主动出人、出力。通过整合人力、物力资源,街道能够通过有限的人员,完成更多服务居民的工作,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

五虎山街道还不断完善城市社区人口精细化服务管理工作,以表格的形式每月更新,确保数据精准。

“我们街道流动人员多、空房多,这就需要网格员经常入户走访,了解情况,做到精准管理和服务。”海红梅说。

在五虎山街道,工作人员根据辖区居民情况,分为“日见面”“周见面”“月见面”,确保对辖区居民具体情况了如指掌。而在此基础上,街道正在打造“3.0辖区沙盘立体图”,由网格员自己动手用橡皮泥制作街道网格图,更直观地显示居民房屋位置、家庭信息以及特殊群体、流动人口、重点人员等情况。

而针对小区治理难题,街道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建立“基层治理调度中心”,保安、保洁、维修工人统一调度,物业公司列席党工委会议,第一时间互通消息,促进居民与物业公司互利共赢。“目前,该项工作我们正在推进,已与70%的居民达成一致。”海红梅说。

五虎山街道今年7月底开展增效赋能工作,目前效果已经显现。在五虎山街道采访时,记者听到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和居民在一起比坐办公室好”,大家说起工作,也都思路清晰、侃侃而谈。

“‘减负’的下半篇文章是‘增效’,五虎山街道的增效工作是一次积极探索,通过转变观念、协调辖区资源、让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等多种方式,可以看到增效工作真正为群众服务,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牛建华说。

接下来,乌海市将进一步做好“减负+增效”文章,让基层从形式主义中解脱出来,投入更多精力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


​短评 | 为基层减负 为实干赋能

基层工作,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系着群众幸福。然而,长期以来,基层负担过重成为困扰基层干部的一大难题。文山会海、过度考核、形式主义等问题,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难以集中精力为群众办实事。因此,我们更要啃下基层减负这块“硬骨头”,聚焦“减负”和“赋能”双向发力,有效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把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推动基层用心用情服务群众。

让基层走出文山会海束缚。“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准备开会”,这是许多基层干部的真实写照。基层干部身处一线,不仅要落实上级的各项政策,还要处理各种复杂的基层事务,往往一个办公室就要对接好几个上级部门安排的工作,会议多、文件多、报表多、检查多,他们忙于应付各种形式主义的工作,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状况不仅让基层干部对工作产生了厌烦情绪,影响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有效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要切实精简会议和文件,能不开的会坚决不开,能不发的文件坚决不发,让基层干部从无效的会议和文件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抓落实、谋发展。

让过度追求留痕烟消云散。工作留痕本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工作,但现在却变了味,事事留痕、处处留痕,甚至为了留痕而造假。有的工作还没开展多少,记录本上已有大段铺陈;有的干部和群众没聊上几句,就忙着拍照合影;有的忙于准备各种汇报材料,一年光打印费就高达数万元;有的弄出各种手机App,要求基层工作人员重复“打卡”……这种让基层疲惫不堪的做法,不仅加重了基层干部的负担,而且容易助长形式主义滋生蔓延。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亟须破除“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做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注重工作实际成效,让基层干部能够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用在为群众办实事上,以群众口碑彰显基层工作质效。

让担当实干之风扎根基层。为基层减负,目的是让基层放开手脚、轻装上阵去谋发展、去担当实干,以更多更好工作成效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而不是减责任、减担当。提高基层干事创业激情,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实效的标准,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拿出“做则必做到底”的干劲,一步一个脚印把工作落实到位,让基层减负之后真正做到服务居民。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真正经得起时代和人民的考验,交出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