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与共抓创建 石榴花开结硕果——乌海市全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

2个区、6家单位获评自治区第九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市辖三个区全部创建成为自治区级示范区,全市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扩增至137个……

近年来,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全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市呈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之歌在我市越唱越嘹亮。

同频共振 绘发展画卷

在乌海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4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9万余人。大家在这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书写了我市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史诗,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社会合力日益增强。

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常态化,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我市制定印发了《乌海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修订版)》《乌海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将机关、企业、社区、学校等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主阵地。同时,我市立足实际,逐步形成“五带三线三矩阵”的工作布局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N进”“一进一主题”的创建模式,以及“海纳百川 和美与共”的创建品牌,推动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我市还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编制创建发展规划和工作实施方案,广泛开展“结对子”“心连心”“一家亲”等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市辖三区全部进入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行列。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以打造和谐小区、和谐社区、和谐邻里为目标,大力实施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创建互嵌式发展示范点22个,多民族的朋友圈、社交圈、生活圈成为常态。同时,联合重庆、成都、拉萨等地成功举办线上“手拉手”交流活动,与新疆塔城等10个地区建立跨区域就业创业合作机制,推出“乌海十景”精品旅游线路,各民族实现全方位融入。


同心共建 育团结之花

“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各民族人民血脉相连,团结一心,我们56个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近日,在海勃湾区第三幼儿园,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红骑兵”宣讲团成员张和平正在讲述民族团结故事《三千孤儿入内蒙》,让民族团结进步意识在幼儿的心底扎下根。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五个认同”理念的领会体悟更加深刻。

我市坚持思想引领,强化凝心铸魂,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贯穿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抓党员干部教育全覆盖。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级党委(党组)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三会一课”必学内容,构建常态化学习教育机制。市委党校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课程,各类主体班次中安排课程39讲、占比超20%,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全面贯彻“主线”的意识和能力,奠定政治自觉和思想基础。全市各学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思政教育必修课程,各学段不少于12课时,开设“红领巾思想讲堂”“云思政”线上课程,搭建“微思政”“金种子”工程、“葡萄娃娃讲故事”等教育平台,经常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演讲和征文比赛、书画展览、知识竞赛、经典诵读等活动,开展“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我心中的中国红”等八大主题特色活动120余场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同时,紧抓社会教育广扩面,用好用足“两月一周”活动载体,集中开展文化体育、社区娱乐、广场文化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300余场。发挥社会组织参与作用,成立各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红石榴”宣讲团、“红石榴”志愿服务队150余支,建设乌海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红石榴志愿服务站”2个阵地,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和“身边的榜样”典型事迹,组织各类宣讲活动2500余场次。加快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行动,打造“网络名人话团结”特色品牌,使网络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新阵地,让“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在各族干部群众心中牢牢扎根。


共融共享 结幸福之果

翻开我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历史。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般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绘就民族团结乌海篇章。

我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和重大责任,全面落实“五大任务”,聚焦办好两件大事,向着“闯新路、进中游”的目标扎实迈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实施重点项目“争先进位、赛马比拼”工作机制,组建小分队助企解难,296个重点项目开复工率100%,完成投资26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2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强化向北开放腹地支撑,完善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工作机制,制定出台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7条措施,“乌贸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高效运行,中蒙俄特色贸易区如期开园。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再创新高、增长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6%。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8%、6.3%,共同富裕程度显著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夯实。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聚焦“七治”系统发力,多元投入资金22.3亿元,实施环境治理项目115个,乌达区小铁帽子采空区治理、矿区道路扬尘等一批群众关注、为期久远、成因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各族群众“推窗见绿”“开门亲水”“移步进园”畅享蓝天碧水、青山净土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积极探索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支出持续上升,全市基本民生保障标准全部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切实让各族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身边、有实效。就业创业工作取得实效,社会救助标准实现“七连升”。教育、医疗高质量发展“1+ N”政策成效初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和自治区督导评估,人民健康保障指标和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居全区前列,群众对教育、医疗的信任度明显提升。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实现主城区全覆盖,S217绕城段全线建成投用,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有力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如今,行走在乌海大地,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族团结氛围浓厚,各族群众的笑容更加灿烂。今后,我市各族干部群众将以永远在路上的精气神,为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