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军制作皮雕花瓶。
张国军的皮雕花瓶和花束作品。
他下过矿井,做过美发师,曾开办风靡乌海的美发工作室“风剪云”;就在事业不断攀升之时,他却爱上了皮雕艺术和手工皮具制作,并沉浸其中;他的作品参加过各级各类文博会、博览会,深受人们欢迎,并多次获奖。他就是内蒙古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张国军。
兜兜转转 偶遇一生挚爱
从呼和浩特火车站出来向南走,在一条僻静的小巷中,刻着“艺雕堂”几个字的铭牌隐在居民区中,如不特别寻找,很难发现。“艺雕堂”就是“小巷艺人”张国军的工作室。
工作室分为3间,外间陈列着部分皮包、皮带、皮挂件,摆放着理发专用的镜子、椅子等设施和工具,如不是特别说明,皮雕制成的花瓶和花束很容易被误认为是铜花瓶、真花束;另外两间均摆放着雕刻着图案的皮质桌案,区别在于一间存放着大量各式各样的皮革和五金件等原料,另一间陈列着张国军的得意之作。
采访时,张国军一边打磨着顾客定制的仿古皮花瓶,一边和记者聊着与皮雕艺术结缘的心路历程。
“我是土生土长的乌海人,生活在乌达区四化村,从小喜欢绘画。”张国军回忆说,到了他上班的年纪,父亲从乌达矿务局黄白茨煤矿退休,他补员进入,高危工作和微薄的工资让他产生了辞职的想法。1992年,他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辞掉工作到银川开始学习美发技术。因为有着良好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学起来特别快,不到1年就出徒了,回到乌达开始单干。
几年后,张国军认为自己的美发技术仍有待提高,便关掉发廊到外地跟着业内名师学习,“边工边读”。2001年,他带着几名外地同行再次回到乌海,并将目光瞄准了海勃湾,租了繁华地段租金较高的铺面,开起了“风剪云”美发工作室。“那时候干得风生水起,业内鲜少有人不知道‘风剪云’,后来我又办起了针对高消费人群的风剪云俱乐部。”张国军说,“美发事业最好的时候,仅店内员工就有48人。”
2005年,张国军到北京学习更新潮的美发技术,准备为事业再添一把柴,不承想,此行遇到了他此生难以割舍的“挚爱”——皮雕艺术。
一天,他到北京“东寺”(隆福寺)附近的步行街闲逛,听到一屋中传出敲击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循声找去。只见,店内一位50多岁的男子在一张皮子上敲、凿、雕刻着什么,不消片刻,精美的花纹跃然皮面,神秘而又美丽。张国军与其攀谈了解到,这是皮雕,也就是在经过植物鞣制的皮革上进行刻画、敲击、压挤、推拉、染色等,形成层次鲜明的纹饰。男子的儿子在美国留学,其做皮雕的皮料、刀具、教学视频等,都是儿子从美国寄回来的,当时国内并没有售卖。
“我当时惊呆了,听说过石雕、木雕,第一次见到皮雕。”张国军当即表达了自己对皮雕的好奇与喜爱之情,想要购买一些工具和皮料。岂料,男子不愿意出售,并表示张国军只是一时兴起而已。在张国军持续几天的软磨硬泡之下,最终,男子匀出了旋转刻刀、雕刻刻刀、锤子等10来件篆刻工具和一些皮料,并简单给他示范一番。
如痴如醉 倾心皮雕艺术
有了刀具和皮料的张国军匆匆结束美发技术学习后,抱着他那些“稀罕物件儿”回到乌海,关起门来一心研究皮雕艺术。
“当时,我只会在皮子上雕一些唐草等花型,做简单的腰带、钱包等物品,可这一做就再也放不下了。”张国军说,“当时,这门艺术在国内刚刚起步,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相关资料也很少,一切都得自己摸索。回到乌海,我从早雕刻到晚,很多时候忘记了时间,天亮了才知道雕刻了一整夜。铁笔需要什么力度,旋转刻刀如何使用,如何突出立体感,这些都需要自己慢慢摸索总结。”
越是喜欢,就越想要深入了解和学习,张国军通过上网等途径打听到,广州是皮料的集散地,有不少从国外运回来的皮子,不少皮雕艺人会到那里选材。张国军说干就干,立即订了一张前往广州的车票,踏上自己的寻梦之旅。
在广州的花都区,有很多做手工皮具的艺人。张国军找到一名做素面皮包的老艺人何师傅想要拜师,可老师傅的手艺并不外传,拒绝了张国军的请求。
“老师傅保守,并不收学徒。他不收,我就天天去,今天请他吃饭,喝我从咱乌海带去的烧酒,明儿送点咱内蒙古的牛肉干啥的,聊着聊着我们就熟悉起来。何师傅了解到我想要学皮包的设计完全是因为喜欢,想要做皮雕包具,最终答应收徒。”张国军回忆,何师傅从设计、出纸格,到下料制作、染色等技艺,倾囊相授,还带着他了解广州的皮料市场,从考察、行价、选料,到五金配件的选择等,所有经验一并相告。
广州之行,张国军不仅学会了皮包的制作流程,更了解了广州的皮料市场,并带回了价值2万余元的皮料和五金配件等辅料,开始着手做素面皮包,结合包的样式雕刻各种各样的花形。
在此期间,张国军的皮雕技艺有了很大提高。而美发店因疏于打理,生意一落千丈。他回忆,当时美发店交给妻子、店长等人打理,一些老顾客总见不到他也逐渐不愿光顾。时间一长,客流量减少,直至后来难以维持。
美发店前期赚到的钱基本都被张国军用在了皮雕艺术的学习、购买原料上。虽然父母反对、爱人抱怨,但执拗的张国军却始终坚持己见,在皮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求索。
张国军认为,人生一定要做自己认为对的、喜欢的事儿,虽然放弃了如日中天的美发事业,他却从皮雕艺术中收获更多。“我一接触皮雕,就有一种使命感,想要在国内做好传承这件事,让更多的人了解皮雕艺术,喜欢它、学习它,进而懂它。”他举起已经得了严重腱鞘炎的右手说,“即便有时候受疼痛折磨,也舍不得放下。”
锲而不舍 完善雕刻技艺
“现在拿出自己前期的作品来看,有时会怀疑,这么差的作品竟然是我做的?”说罢,张国军拿出刚完成的无缝立体皮雕花瓶对记者说,“你看,这是我到上海学习的成果。”
那时,日本的松田美智子首次来中国教授无缝立体花瓶造型制作,计划招收十几人,得到消息后,张国军立即报名。“尽管5天的学费要1万元,但我觉得特别值,因为通过这次学习,自己进入到皮雕的另一个领域,学到了真东西。”他说,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那些年里,自己时刻关注国内外皮雕艺术的最新动态,去北京、杭州、上海等地,找国际名师“酷猫”“草鞋一只”“迷虫”等学习,他的皮雕技艺日渐成熟。
2015年,张国军开办了“艺雕堂”,面向市场出售自己的皮雕制品,也提供私人定制服务。同时,张国军携作品先后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还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
“在北京举办的文博会上,一家房地产公司定制了300个皮包,准备作为开盘礼送给顾客。”张国军说,“订单是对我作品的肯定,当时我欣喜若狂,回来后便着手打版、制作事宜,顾客收到货后特别满意。”
曾经在展会中,有人看中他的作品,张国军当时便会选择卖掉,想着回去可以再做一个一模一样的。可事实是,不论他怎样努力,都找不到当初的感觉,也无法复刻一模一样的作品。在他眼里,所有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现今,他可以带作品去参加展览,但坚决不当场售卖,如果有人想要,需要订购。
近些年,张国军将精力转向了3D皮雕画的制作中,而这算是国内的独一份。
“今年4月,‘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展览在四川广汉开展,我想要结合青铜器古老的花纹制作皮壶,这就得了解这一时期的蜀文化,我大量收集各种资料,才完成这个系列作品的创作。”张国军说,“在这期间,我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准备利用20年时间,把皮壶做到极致。”
闲暇之余,张国军最喜欢到北京的博物馆、展览馆参观,努力汲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为自己的皮雕技艺夯实基础。早晨乘坐五六点钟的动车赶到北京,白天参观、收集资料,到下午或晚上再坐动车返回呼和浩特。张国军选择到呼和浩特居住,有孩子的原因,更多是因为那里距离北京更近,往返观展方便。
在艺术追求之路上,张国军投入了几乎全部的财力和精力,甚至入不敷出,常常靠母亲和姐姐的接济。他指着“理发专区”说:“我这里剪发9.9元,一方面回馈小区居民,另一方面让自己的一日生活有了着落,少给亲人添麻烦。”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生短短几十年,曾经,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现在则想着把自己最好的,能代表乌海、代表自治区的作品留下来,供人们欣赏、学习。”张国军说。
人物小传
张国军,内蒙古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乌海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
张国军深耕手工皮具、皮雕制作30余载,2013年在乌海举办个人画展,其皮具、皮雕作品先后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展会并获奖。其作品在内蒙古美术馆长期展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