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全景式沉浸歌舞剧 《三线印记》艺术特色点评

9月21日,备受关注和期待的全景式沉浸歌舞剧《三线印记》,终于在位于海南区的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旧址拉开帷幕,为“赓续中华文脉,弘扬北疆文化”提供了一场盛大的文化艺术实景盛宴,也为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献上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深情厚礼。

《三线印记》表演现场《三线印记》是乌海乌兰牧骑、海南区乌兰牧骑联合创作的大型原创歌舞剧,也是2024年自治区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邀请内蒙古艺术剧院创作研究中心国家一级导演张宁、编导陶格腾吉日嘎拉、编剧温都斯和乌海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王芳、乌海乌兰牧骑副团长刘星担任主创团队。乌海乌兰牧骑队员、乌海市天骄舞蹈艺术学校小演员共同参演。

《三线印记》以内蒙古乌海市三线建设的光辉历程为题材,以三线建设的历史遗址为舞台,融合采用话剧、舞蹈、音乐多元艺术的综合表现形式,以全景式、多维度、自然实景舞台,与观众沉浸互动,真实还原与深情演绎了三线建设激情岁月的典型环境和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叙述、描绘、刻画和塑造了一脉相承的三代英雄群像和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抒写和讴歌了他们所创造的可歌可泣的辉煌业绩,以及树立彰显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在当今时代,传承和弘扬这种崇高精神,对于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纵观全剧,其在充分表达和深刻揭示主题思想方面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无疑也是成功的,有突破,有创新,取得了可喜可贺的不凡成绩,创造积累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为乌海地方文化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不可多得的激情与活力。毫无疑义,这是一部牢牢把握新时代、唱响主旋律,坚持培根铸魂、增强文化自信的文艺力作。
本文试图在观赏品鉴的基础上,对其艺术特色点评一二,谈谈一孔之见,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其一,熟练运用话剧艺术叙述故事的表现手法,分章铺陈,结构严谨,脉络清晰,衔接流畅,完整统一。全剧共分三个篇章,每个篇章都标明题目,揭示主要内容。主创团队坚持“背靠大事件,深挖小细节”的创作理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在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之内,叙述、描写三线建设时期的三代建设者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拼搏奉献的感人故事。
第一篇章为《致敬·我们的父辈》,剧中饱含感情地刻画塑造了一个三线建设者的典型英雄形象:第一代开拓者刘胜利。以其女儿刘芳菲的深情回忆,叙述、描绘了小三线初创时期“好人好马上三线”的英雄群像,展示了父辈们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讴歌了父辈们无私奉献和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

第二篇章为《峥嵘·岁月的守望者》。一位退休后担任保安的老职工和一位当年的弹道试验员是剧中两个人物,通过他们在不同时空交错场景中的道白和对话,展现了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叙述了建设者在军品设计制造和试验中呕心沥血、不懈努力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以及在历史遗址上深深的追忆缅怀和思索启迪,评估宣示了在遗址遗产上积淀永存的、需要后人铭记传承和发扬光大的价值精神,寄托了对未来的希冀和期待。
第三篇章《蝶变·时代的征途》,以歌舞的形式讲述了在改革转型时期,应国家需求推进军转民进程,在此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坎坷、起落沉浮,以及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再创新业的动人故事,充分展现和揭示了“三线人”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和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可贵品质和精神风貌。
总之,全剧以小三线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其结构的贯穿线索,充分运用叙述语言表述和时空交错场景虚拟的艺术手法,通过在不同时空场景下剧中人物的旁白和道白,连接过渡,彼此呼应,将独立成章的三个篇章巧妙连接,浑然一体,共同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
其二,全景式演绎,沉浸式互动,创新表现形式,丰富文化体验。《三线印记》主创团队创造性地结合三线建设的历史遗址和三面环山的自然环境,将其与舞台及观众席都融为一体,舞台虚实结合,台上台下都是舞台,扩大演出范围,场景设置灵活,演员表演情景交融,如鱼得水。
例如,在第二篇章《峥嵘·岁月的守望者》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夜深人静,老保安拿着手电筒走进厂区巡查,像当年一样认真负责。他看着这熟悉的环境,看着那熟悉的物件,睹物思情,睹物思人,不由自主地走入观众席,像说往事、唠家常一样,回忆讲述起三线建设的那段峥嵘岁月。表演者感情充沛,真实自然,入情入景,打动人心;再加其与试验员隔空对话,触发历史与现实的矛盾碰撞,推动情节发展,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表演极富感染力。与此同时,观众身临其境,产生互动效应,情不自禁地成为表演的一部分,共同体验辛酸苦辣,共同体验悲欢离合,共同体验成功喜悦!成为剧中人,不仅成为历史的回望者,也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第二篇章中的弹道试验员,经过成百上千次计算和试验后,终于克服了技术难关,试验取得成功!他为此欣喜若狂,观众也为之兴高采烈。这时演职人员向观众席下抛撒了成百上千颗试验用过的子弹壳,观众拾起子弹壳,握在手心,暖在心头,更加体验到“三线人”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优秀品质有多么难能可贵,取得的所有成功、所有业绩有多么来之不易!
《三线印记》采用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将演绎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也带领观众亲身体验那个时代的脉搏和节奏,使观众更加深刻体验到三线建设的艰辛与伟大,丰富了观众的文化体验。
其三,精心设置矛盾冲突,有力地推动故事情节有序发展,有力地塑造典型环境和典型形象,有力地支撑主题的揭示表达。众所周知,无论是戏剧还是话剧,其生命力所在、灵魂所在,都是矛盾冲突,歌舞剧也不例外。《三线印记》的主创团队深谙其道,精心设计,在三个篇章中都合理设置了一些矛盾冲突,以矛盾冲突助推故事情节发展,展现出剧中人物鲜明的个性和丰满的形象。
譬如,在第一篇章《致敬·我们的父辈》中,三线建设的第一代开拓者刘胜利与年幼的女儿有一个感情冲突的情节:三线初创,百事待兴,刘胜利以厂为家,甘于奉献,废寝忘食,加班加点,没有很好地陪伴照顾女儿,年幼的女儿是不理解父亲的,心有怨言。那天,刘胜利又是最后一个赶到学校接上女儿,突然狂风大作,暴雨骤来,他接到厂里的通知,立即赶赴一线抗洪护厂,顾不得再照顾女儿。女儿起初对父亲缺少陪伴是有怨气的,曾赌气地说:我再也不想见到你。谁知一语成谶,刘胜利在抗洪一线不幸牺牲,为三线建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场矛盾冲突的结局是,舞台上,时空交错中出现了已经成年的刘芳菲,在悲伤中深情地道白:她终于理解了父亲,舍小家,顾大家,甘于奉献,勇于牺牲,他要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他未竟的事业。这一矛盾冲突的铺陈和发展,对于塑造三线建设代表人物刘胜利的英雄形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直接影响助力了刘芳菲的快速成长,完成了她性格演变的过程,从孩童时的稚嫩和懵懂无知,到成年后的成熟和思想进步,这一矛盾统一的过程,是刘胜利的无私奉献精神给予了她长久而深远的影响,无疑是刘芳菲快速成长的催化剂。这是矛盾冲突在剧中合理使用的可贵之处。
第三篇章《蝶变·时代的征途》反映的主题是:三线建设在取得辉煌业绩的基础上,迎来了新的时代,国家和社会改革发展的大潮扑面而来,企业需转型发展,由军品生产转为民品生产,企业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广阔前景与改革转型过程中的坎坷阵痛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建设者既有对企业发展的美好愿望和美丽憧憬,也有面对困境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最终,他们在挑战中真金火炼,在磨难中蜕变成长,最终迎来了新的蝶变。矛盾解决,剧中的主题得到了完美的、统一的表现。
其四,话剧、舞蹈、音乐艺术元素各具特色,表现俱佳,相得益彰,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对塑造人物形象和典型环境、表达和揭示主题,也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三线印记》剧中,主创团队善于发挥话剧艺术叙述语言的突出特点,人物对话和旁白、道白、独白等语言简练、特点鲜明,富有个性化色彩,富有时代特征。如在第二篇章中,老保安的长篇独白,语调舒缓,语重心长,地方特点鲜明,情感色彩浓郁,深刻地反映了他对峥嵘岁月的深厚感情,充分体现出历史沧桑之感,深刻表达出他对未来和后人的殷殷期待和情怀。
舞蹈动作编排设计也独具特色,主要根据环境背景和剧情发展需要来设计展示。如在第一篇章中,模拟使用劳动工具开垦拓荒和在狂风暴雨中抗洪抢险的两大段舞蹈,舞蹈动作生动形象、大开大合,刚劲有力、奔放舒展,激情四射,充分表现出“三线人”无所畏惧、顽强拼搏的坚毅品质和勇敢精神。舞蹈艺术特殊的表现力,在此时此刻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这一场景中,舞蹈所渲染出的氛围,是语言文字力所不逮的。这些舞蹈动作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或将成为经典佳话。
音乐歌曲在第三篇章有很大分量的集中展现,其风格独特,与第一篇章和第二篇章音乐表现既有联系共鸣,也有特色争鸣。第一篇章的基调是慷慨激昂的,是主旋律,渲染出艰苦创业初期那段激情岁月的火热氛围,有力地营造了典型环境;第二篇章的音乐是沉郁舒缓的,张弛有度,有激情的张扬,也有沉重的思索,有效烘托了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场景氛围,对峥嵘岁月的辉煌与历史遗址的凝重作了色彩鲜明的对比;第三篇章的主题音乐表达的风格节奏更快,更加流畅,更加时尚,更加现代,与这一篇章的主题“蝶变”相映生辉,有力地渲染和烘托了剧情发展和时代背景。
此外,人物造型、道具布置等也都符合时代特征,恰到好处,对营造环境、渲染气氛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如剧中,小说《青春之歌》和《红岩》等道具的使用令人称道,这些史诗般的优秀作品,是刘胜利和娜仁爱情的媒介和红娘,对“三线人”灵魂和精神的铸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渲染展示了那个火热时代红色经典文化影响至深的浓厚氛围。
其五,现实主义的场景设计,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编织交融,相辅相成,提升了艺术表现力,为观众提供了一场奇幻的视听盛宴。
《三线印记》的主创团队在全剧的总体艺术构思中,有两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创意:一个是在前文提到的,以三线建设的历史遗址和自然环境为背景、为舞台,创造提供现实主义的场景设置,另一个则是充分张扬了表演者的激情,始终洋溢着想象的灵感,大胆地采用夸张的表现形式,借鉴电影艺术的蒙太奇手法,变换时空,交织并进,营造出时空交错的奇幻氛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二者相融相合,相互借力,演绎展现出一幅幅浪漫优美的画卷,极富艺术感染力,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如在第一篇章《致敬·我们的父辈》剧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成年的刘芳菲缓缓地出场,站在了舞台边上,她跨越时空,望着在舞台中央年幼的自己与父亲刘胜利,旁白讲述自己和父亲的情感故事。在第二篇章中,老保安与弹道试验员,在不同的时空中,展开不同语境下的独白和对话。这些典型情境的设置和展示,如果不是通过电影蒙太奇镜头切换的方式,如果不是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是很难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的。
在第三篇章中,全剧即将结束时,刘胜利、年幼的刘芳菲、成年刘芳菲以及三线建设第三代代表人物刘芳菲的女儿千禧一同出场,他们舞蹈歌唱,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异口同声地挥拳宣誓,一定要发扬前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再创新的辉煌业绩,展示出三代“三线人”一脉相承的、一往无前的、不可战胜的“三线精神”,把全剧推向了高潮。这些都得益于现实主义舞台环境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有机统一、浑然天成的成功运用和充分展示。

毋庸置疑,《三线印记》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是鲜明而独特的,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别具匠心的,所创造的艺术经验是值得总结借鉴的。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我们也应看到,剧中有一些艺术表现细节还可以继续精心打磨,更加精益求精,使其日臻完善。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