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近年来,乌海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来抓,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底色。
协同治污 天蓝地绿水更清
乌海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走进市生态环境局监控监测中心,记者看到,电子大屏实时显示着全市PM2.5、PM10、二氧化硫、臭氧等数据信息,小到公园小区,大到全市范围的实时空气质量状况,均一览无遗。工作人员紧盯屏幕,实时分析预判、开展预警、指挥调度,做到“一张图”环境形势研判、“一张图”重点任务调度、“一张图”环境状况统揽,有效提高了乌海市对小尺度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现、溯源、预警和治理能力。
精准捕捉空气中微小的污染颗粒物,迅速追溯污染物排放来源……在乌海市,一套“空天地”一体化智慧监管系统正“潜伏”在各产业园区、矿区和城区。这套系统通过综合运用智能化技术,实现对全市“空天地”一体化、全方位、全天候监测管理,让大气污染无处遁形。
为打好蓝天保卫战,乌海市利用矿区环境智慧管控系统,对矿区150余户矿山、洗煤厂的扬尘污染进行精准监控,2024年以来共预警328次。大力推进焦化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推动玻璃、石灰、电石等行业企业新标准实施,持续开展起尘点摸排整治工作,各项工作成效明显。主动加强与周边地区开展区域联防联控联治,不断提升协同治污合力。
为打好碧水保卫战,乌海市加强对水源地保护区的管理力度,不断完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规范标识和视频监控设施,定期对水源地保护区进行巡查,加强水质监测。持续开展入河排口排查整治,113个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实施都思兔河水质监测评估项目,实现对都思兔河入黄口断面情况实时监控,切实提升黄河流域乌海段水环境监管预警能力。
为打好净土保卫战,乌海市将28家企业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开展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排查整治;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黑臭水体常态化监管,首创乌海市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豁免模式,确定绿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国家能源集团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西来峰公司开展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有效提升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乌海市启动实施美丽乌海生态环境提质行动,一体推进工业企业、水生态环境、矿区环境、运输车辆污染、道路扬尘污染、大气污染、煤炭洗选“七大综合治理提质行动”,推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今年截至9月10日,全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共计187天,同比增加10天,优良天数比率73.6%,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黄河乌海段水质持续保持Ⅱ类;6个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Ⅲ类比例为100%。
执着铺“绿”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一场秋雨后,在乌海市库布其—毛乌素沙漠沙化地综合治理项目和“三北”工程林草荒一体化保护修复治理项目现场,柠条、霸王、花棒、沙枣等沙生植物傲然挺立,绿意更浓。
乌海市地处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交会处,建市初期,森林覆盖率仅为0.38%,年平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0多倍。
面对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了生存发展,一代代乌海人以其坚韧的品质几十年如一日,向沙海宣战,与风沙抗争。
多年来,乌海市聚焦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先后实施了甘德尔山生态综合治理、海勃湾区东山绿化、乌达区西山绿化、海南区环城绿化和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西岸防护林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
今年以来,乌海市深入实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通过人工造灌木林、人工种草、工程固沙和退化林修复等措施,系统开展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非沙化土地生态修复,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防护体系。目前,库布其—毛乌素沙漠沙化地综合治理项目和“三北”工程林草荒一体化项目已全部完工。
如今,乌海市沙化荒漠化土地明显减少,林地面积、植被盖度不断增加,全市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情况得到遏制,有效地减缓了乌兰布和沙漠东侵南移的速度,保护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乌海市先后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乌海湖、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也成为多种候鸟休养生息的必经之地。
如今,“大河大湖沙水连,鸥翔鱼跃人欢腾”的壮丽景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乌海观光旅游。这也让更多的乌海人由衷地赞叹:乌海变得越来越美了,越来越宜居了。
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依托乌海湖、甘德尔山、金沙湾等特色旅游资源,乌海市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不断加强旅游精品打造,积极促进旅游业提档升级。今年以来,乌海市持续擦亮“沙漠看海·中国乌海”文旅品牌,谋划推出了一系列文旅产品、特色活动,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半年,乌海市接待国内游客361.4万人次,同比增长40.73%。
转型为要 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乌海不仅有生态之“绿”,更有发展之“绿”。
产业是经济之本、发展之基。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乌海市坚持把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抢抓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机遇,全力打造现代煤化工、硅基新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精细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现代能源、可降解材料5个超百亿级产业链群,推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广锦新材料有限公司BDO—PBAT一体化项目施工现场,吊臂挥舞、机器轰鸣,工人们抢抓工期忙施工。目前,项目已完成整体的70%。宜昌兴发集团年产20万吨工业硅一期项目有序推进,项目建成后将对乌海市调整产业结构、打造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全力打造以光伏全产业链和新能源电池为主要方向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国轩高科、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全产业链项目加快推进。建成投用光伏+矿山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项目5个,自治区首个跨盟市合作绿电项目签约落地,新能源新增并网35万千瓦……
以“绿”引领,循“新”出发,向“质”而行。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乌海市加快推动能源绿色变革,全力打造BDO一体化生产基地、乌海及周边地区绿色能源消纳基地,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基底。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乌海市加快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步伐,深入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园区、智能矿山,产业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未来,我市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如今的乌海,绿色多了,环境美了,空气好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已然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不断铺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