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乡村蝶变绘出振兴新画卷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生态为底色,以融合为路径,深入推进“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把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按照“全域行动、片区示范、特色发展、普遍提高”的思路,着力推进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建设,让农区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人民生活好起来。

图片

近日,记者走进了我市多个乡村,探寻美丽乡村如何将“风景”变成“钱景”。

宽敞干净的乡间小路、别具一格的墙体彩绘、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这就是刚踏进海勃湾区王元地村给人的第一感受。这里不仅是周边百姓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更是美丽乡村的生动体现。近年来,王元地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小麦种植产业,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出“王原地”牌小麦面粉,以其过硬的质量和独特的口味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我们的面粉加工选用的是红小麦。这个品种加工出来的面粉筋度高,在加工过程中保证没有任何添加剂。除了普通面粉,我们还有20斤装的高筋粉、50斤装的农村面、5斤装的全麦面粉。预计今年面粉产量达100万斤左右,按市场价3元/斤算,面粉产值达300万余元。”海勃湾区王原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王元地村面粉加工厂)负责人李永亮说。

随着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入选“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美丽休闲乡村”推荐名单,王元地村的名片越擦越亮。依托黄河沿岸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风光,王元地村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举办麦收节、年猪文化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感受农耕文化魅力。同时,村里还将规划建设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准备购入一批玉米加工机械和建设酱菜生产线,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田园变景点,村镇变乐园。近年来,乌达区乌兰淖尔镇泽园新村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精品农业。村里引进先进的大棚设施,种植特色瓜果,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泽园新村党组书记李军介绍:“为增加农户收入,我们在去年集体经济项目成果的基础上,延续‘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依托农旅综合体玻璃大棚种植‘慧兰’小吊瓜,力争在2024年让‘慧兰’小吊瓜贴上‘富硒’标签。在产出好产品的同时,打响地标优势农产品‘大漠湖镇’品牌,推动产业增值、群众增收、集体增效。”

随着瓜果逐渐成熟,泽园新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赏、采摘,体验农耕文化。为了让游客全方位感受乡村旅游的魅力,泽园新村还设立了许多网红打卡点,让游客在享受田园风光的同时,也能留下美好的回忆。比如,有以越野文化为主题的“越野巷”,有供孩子们玩耍的“童心乐园”,还有可以品尝乡村风味的“十八味”。同时,开辟了鲜甜市集采摘线、越野巷微旅游观光线,推动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体系。

如今的乌兰淖尔镇泽园新村,一街一巷皆风景,一幅产业兴旺、“颜值”出众、活力四射的和美乡村图景正徐徐展开。

这样的美丽乡村,在我市还有很多。海南区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紧邻黄河,自然风光旖旎,再加上葡萄产业,吸引了不少游客。赛汗乌素村村委会主任助理邓正政介绍说:“我们村的特色产品就是葡萄,每年葡萄的产量大约有1000万斤。接下来,我们打算利用新硕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葡萄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赛汗乌素村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依托独特地理优势,该村精心打造了一批旅游项目,黄河西行客栈就是其中之一。走进赛汗乌素村的黄河西行客栈,只见绿树掩映下,别致典雅的特色民宿、诗意田园的露营营地和三五成群的游客交相呼应……到处是一派宜居、宜业、宜游的风貌。

黄河西行客栈负责人刘招燕介绍:“我们积极倡导‘车进院、电供暖、厕进屋’的乡村生活新理念,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区,让游客能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片刻的宁静和自由。”

近年来,赛汗乌素村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围绕黄河西行客栈、阳光田宇国际酒庄、窑洞特色民宿等本地文旅资源,打造自驾游的首选地、露营游的佳选地、度假游的必选地,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从农业增效到农民增收,从单一产业到农文旅融合的精彩蝶变,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打好和美乡村建设“组合拳”,扎实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把发展特色农业、特色观光休闲业与建设特色乡村结合起来,将农村特色经济、绿色产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乡村更美、产业更兴、乡风更文明,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成了人们向往的“诗与远方”。那些身处其中的村民,则看到了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