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籽籽相拥齐奋进 同心共绘新画卷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重大论断,为全区上下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内蒙古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乌海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民族地区发展实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乌海实践,为自治区办好“两件大事”、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贡献乌海力量。


持续强化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乌海市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确保各项工作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图片


乌海市进一步完善“贯彻一条主线、坚持一个遵循、走好一条新路、推进两大任务、实现‘三高’目标”的地区发展思路,确保所有工作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更好地统一全市上下的思想和行动。制定印发《乌海市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任务、细化措施、落实责任;市级71家单位将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写入“三定”规定。

乌海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清单,并纳入政治考察、巡察督查、政绩考核,写入市民公约和村规民约。全面清理和修订完善不符合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对新制定的政策法规加强前置审核和备案审查,确保各项工作都向主线聚焦、为主线服务。

持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稳定是内蒙古繁荣发展的基本前提,发展是内蒙古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乌海市始终遵循“有形、有感、有效”的工作要求,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乌海市坚持在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办好“两件大事”,围绕落实自治区“六个工程”,确定了“十二项重点工作”,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提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


图片


乌海市聚焦新能源、新材料两大发展方向,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全球最大BDO一体化生产基地初见规模,乌海及周边地区绿色能源消纳基地破题成势。建成“一刻钟社区生活圈”试点12个,率先在自治区实现城区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成功入选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首批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率先在自治区实现城区农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养老服务工作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着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乌海样板”,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黄河入蒙首站首责,以“七治”为抓手,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美丽乌海生态环境提质行动,推动地区生态环境全面重塑。2023年,乌海及周边地区PM2.5浓度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黄河干流乌海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国考断面水环境质量改善情况在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位居第3位。

持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上高度统一,政治上清醒坚定,才会有行动上的执行有力。乌海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

图片


乌海市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命名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基地2个,立项课题9个,推出政策理论专刊5期,成功举办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结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开展“百场百姓名嘴基层巡讲”活动760余场次,各族群众对“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的理解更加深刻。

图片


乌海市抓牢干部和群众“两个关键”,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纳入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计划,分行业、分领域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15期,各类主体培训覆盖党员干部5000余人次。创新打造“和美乌海”宣传品牌,“童心绘团结”“青年话团结”“银发书团结”“老兵宣讲团”等一批品牌活动不断涌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23个,1家单位被评为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持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乌海市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深入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持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图片


乌海市坚持以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为抓手,推出《乌海》《黄河岸上小三线》等文艺作品6000余件,开设《墨香乌海》《丹青乌海》《赏石乌海》等文化品牌栏目;充分挖掘“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在乌海地区的鲜活事例,打造建设乌海第一党支部纪念馆、黄河文化博物馆等红色文化阵地25个,“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好人好马上三线”等各民族“一起走来”“一起走过”“一起走向”的乌海故事广为流传,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乌海市抓实做细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工作,全市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二年级全科推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版教材,在全区率先完成原民族语言授课学校转型工作。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市行政单位公务员达标率近九成。

持续拓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载体
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乌海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创新载体、丰富形式、深化内涵,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图片


乌海市深入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形成“五带三线三矩阵”的工作布局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N进、“一进一主题”的创建模式,打造“海纳百川 和美与共”创建品牌和“红柳”等系列子品牌,创建市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37家。

乌海市大力实施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互嵌式发展示范点22个,创新打造“和美乌海·新故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品牌。结合黄河入蒙首站区位特点,打造黄河入蒙首站标识、母亲河主题雕塑和全景墙绘,策划推出《黄河在这里入蒙》10集乌海历史文化纪录片,推出“乌海十景”精品旅游线路,搭建旅游促“三交”平台,不断打响“沙漠看海·中国乌海”文旅品牌。

乌海市深入开展跨区域交流活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等10个地区建立跨区域就业创业合作机制,联合21家重点企业同自治区15所院校签订“政校企”合作协议,组织开展系列招聘活动140余场,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缺口8200余个。与锡林郭勒盟、湖北省宜昌市、贵州省贵阳市等签署缔结各族青少年友好交流城市,同18所域外地区学校开展跨区域交流,不断吸纳“好邻居”、拓展“朋友圈”。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乌海市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贯穿始终,引导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乌海新篇章。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