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名片:
胡杨社区位于乌达区三道坎街道,东临黄河,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乌斯太镇交界,西与阿拉善盟交界,北至乌尔特沟,现有常住居民93户199人、流动人口98户340人;耕地面积1559亩,主要以杂果林、葡萄、蔬菜、玉米种植为主。
人物名片:
孙权 乌达区三道坎街道胡杨社区第一书记
一簇簇红彤彤的脆枣压弯了枝头,一颗颗比拳头还大的苹果由绿转红,一串串珠圆玉润的葡萄甜度“爆表”,一棒棒颗粒饱满的玉米即将采收……金秋时节,我们胡杨社区正式开启“丰收模式”。
农事忙也让“幸福里”综合驿站热闹起来。在这里,共享厨房配备了微波炉、冰箱、电磁炉、热水壶,能让大家吃上热乎饭、喝上热水。两间宿舍共配备了8套上下床,大家可以临时休息。不仅如此,“幸福里”综合驿站还在院子里规划了电动自行车充电区、农具存放区、公共健身器材区,并配备了雨具、应急药箱、工具箱等便民设施,以备农区居民不时之需。“幸福里”综合驿站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饮水、累可歇脚、伤可用药,被大家形象地称为“家一般的歇脚地”。
为什么要建设“幸福里”综合驿站?这得从我们胡杨社区的征迁工作说起。
胡杨社区自2016年4月启动征迁工作以来,完成居民易地搬迁1127户2389人。其中有222户农区居民搬迁至城区居住后仍然坚持耕种,开始了远距离耕种模式。每到农忙时节,就出现已搬迁种植户城区、农区两头跑的现象。不少种植户为了节省时间就在田间地头起炉灶生火做饭、搭棚子保存农具,不仅设施简陋,还存在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胡杨社区以“就近就便、便民惠民”为原则,把长期闲置的胡杨社区原办公地改造成“幸福里”综合驿站,一站式解决种植户远程耕种过程中没有落脚地的难题。
不仅如此,胡杨社区还对“幸福里”综合驿站院墙进行了墙绘艺术创作。一幅幅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创意墙绘如同画卷般展开,将原本单调的院墙装扮得生动有趣,富有艺术感。这些墙绘不仅美化了环境,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让居民对“幸福里”综合驿站更有家的感觉。
打造“歇脚地”只是“幸福里”综合驿站建设的第一步。胡杨社区党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阵地优势,聘请7名社区农业技术能手为农业技术指导员,成立“农技人才库”,在“幸福里”综合驿站定期开设农技培训课堂。农业技术指导员轮流为种植户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分享种植经验,解决种植难题。
如今,有着20多年葡萄种植经验的张平、善于果园管理的弓明绪等“土专家”“田秀才”,都是“农技人才库”的“明星”农业技术指导员。他们爱社区、懂技术、响应快、能办事,定期开展让种植户听得懂、用得上的技术指导,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随着社区居民陆续完成易地搬迁,加上人口老龄化,土地闲置问题也随之而来。胡杨社区党委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开展土地流转,有效遏制耕地撂荒,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
位于胡杨社区的三道坎葡萄种植实训基地就是成功“唤醒”撂荒地的生动实践。
2022年,胡杨社区加大土地流转政策宣传力度,首批7户社区居民和乌海市海江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流转土地30余亩。经过两年的精心管护,7000余株葡萄苗木正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明年就能大面积挂果,迎来首个丰收年。
土地流转合同在这里签订,惠农政策在这里宣讲,文艺演出在这里搭台,中医蒙医健康服务在这里开展,农产品促销节在这里举办……如今,“幸福里”综合驿站正在不断拓展为民服务项目的丰富性和多样化,真正成为社区居民共建共享的便民歇脚地、技能充电站、文化活动场。
听社区的老人们说,胡杨社区因毗邻黄河上的“胡杨岛”而得名。虽然我到胡杨社区担任第一书记不足一个月,但在走街串巷、入户走访间,我已经感受到胡杨社区是一个民风淳朴、农产品丰富的涉农社区,欢迎大家来胡杨社区转一转,探访这个如世外桃源般的“宝藏”社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