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跨越千年的传世美食

自古以来,月饼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必备食品之一。每逢中秋佳节,家家户户都会品尝月饼,共度团圆时刻。月饼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发展出了各式各样、不同口味的月饼。

中秋将至,乌海的大街小巷飘起了月饼香,广式、晋式、京式、蒙式等“派系”,五仁、山楂、莲蓉、蛋黄、豆沙、水果、奶豆腐等馅料的月饼让人目不暇接。对于月饼这道糕点市民有着怎样的故事与记忆?人们在制作时又融入了什么样的馅料?在中秋到来之际,我们一起走近月饼这道节令美食。

中秋将至小小月饼情意浓

中秋佳节将至,团圆氛围渐浓,月饼又成为市场的主角。各大超市、蛋糕店,月饼已陆续上架,提前抢占市场。

在海勃湾区新华街两家超市的月饼销售区记者看到,货架上的月饼琳琅满目,有品种多样的散装月饼,也有包装精美的盒装月饼。 馅料有莲蓉蛋黄、白莲蓉蛋黄、玫瑰、豆沙、五仁、红枣、水果等不同口味供人们选择,在烘焙区域内,被人们称为混糖饼的老式月饼也摆在显眼的位置。随着越来越多人追求健康生活,少盐、少糖、少料已经成为大家的饮食习惯,因此少糖或无蔗糖月饼,更受广大市民喜爱。

正在挑选月饼的市民王先生称,月饼作为应节食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备受重视。“毕竟过节,拎几块散装月饼虽然经济实惠,但略显寒酸。岳母喜欢甜糯的广式月饼,我父母则偏爱奶味十足的蒙式奶月饼,像舅舅、姨姨这些长辈家也得走一圈。平时忙于工作见面少,只有在节日时才能相聚,礼尚往来、红火热闹才是中秋这个团圆节该有的样子。”王先生挑了几盒包装精致的月饼说。

在海勃湾区千里山东街陶然雅居小区外围的丰镇饼子店内,烘焙师傅贺伟兵正在忙碌着,揪剂子、团饼、撒芝麻、摆盘等动作一气呵成。“中秋前要忙好长一段时间,订单源源不断,各式月饼要满足顾客所需。每天早晨很早就要到店里,和面、醒面、制坯、烤制,每一个流程都需要纯手工来完成。”贺伟兵说。说话间,混合着油香、面香的月饼已经出炉,焦黄、酥软,咬一口,让人欲罢不能。

店铺外,老板贺先生正在给顾客打包着月饼礼盒。他表示,过去中秋人们拎着面和油打月饼,为的就是能多打几个,经济实惠。现在鲜少有人这样做,都是到店里订购现成的月饼。“店里有传统的混糖饼、混糖加馅月饼,还有脆皮的五仁、草莓等馅料的月饼。我们乌海人特别重视传统节日,过完农历七月十五,月饼的销量不断攀升。”他说。

与此同时,具有地域特色的奶皮子月饼和主打健康概念的无糖月饼也分外受青睐。在海勃湾区人民公园南路某奶食店记者看到,奶豆腐、奶皮子、芝士奶酪、酸奶等馅料的蒙古奶月饼琳琅满目。店主称,牛奶的保质期短,制作成不同风味的奶月饼后短期需要冷藏,想要常吃就必须冷冻保存。她说:“我们的奶月饼十分受欢迎,厂家也不经常做,市民如要大量购买,都得提前预订。”

线下月饼热销的同时,线上月饼也一样火爆。不少平台定期上线月饼专属优惠活动,对优质商品加大扶持力度,让更多人品尝到非遗滋味。家住海勃湾区地税小区的李敏去年收到了一款朋友从老家带来的月饼礼盒,总感觉月饼礼盒华而不实,便一直搁置在旁没有打开吃。有几天家中断粮,啥吃的也找不到,她这才记起这盒月饼。“乳酪、冰皮、五仁等做馅,饼皮甜而不腻,别提多好吃了。我当时就拍了照片保存,今年到网上一看,这月饼还是个小网红,不到半月的时间就有着过万的销量。”李敏说,“现在最期待的就是收到货,好好品尝一番。”

人们对月饼的重视,其实来源于其所承载的团圆的美好寓意。吃月饼、赏花灯、拜月,都是国人的中秋习俗,人们在丰富多样的民俗仪式中,传承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也守护着月饼这独特的非遗技艺。

团圆的象征和文化传承

月饼又叫“宫饼”“月团”,作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历史由来悠久。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据说此乃月饼的“始祖”。到了唐代,中秋节已经成为国家法定节日,做月饼也逐渐成为民间的习俗。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有酥油和糖作馅了。到了元代,相传人们曾利用馈赠月饼的机会,在月饼中夹带字条,约定八月十五夜,同时行动。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经过元明两代,月饼的制作工艺逐渐成熟,形状和口味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可以说,月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

月饼象征着丰收的喜悦。八月十五,秋高气爽,夜空如洗,月亮又大又圆,加之正是秋收季节,五谷丰登,瓜果满枝满架,这是人们一年辛劳的回报,也是来年生计的依靠,过节自然而然成为人们调整身心的一种方式。人们通过祭祀月神来感谢大自然的馈赠,月饼作为祭品不仅是对月神的敬仰,也是对丰收的庆祝。

月饼的形状象征着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庭团聚的渴望。中秋节正值农历八月十五,月亮圆满,象征着家庭的团聚和幸福。圆形在文化中常常与圆满、完整联系在一起,月饼作为节日食品,其形状和象征意义与中秋节的团圆主题完美契合。

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饼”不同。没有背井离乡,根本品尝不出月饼的深层含义、感受不到中秋节的重要性。

“80后”市民许可告诉记者,她读大学时每年寒暑假都要回家与父母相聚,毕业后萌生了在外省工作的打算,也顺利找到工作。刚开始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仅在周末逛街、逛超市,为自己添置一些衣服和生活用品。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群,还没等到忧伤、感慨,忙碌的工作又开始占据着整个生活。“那年快到中秋时,街道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氛围。人们喜气洋洋,本地的同事都在讨论着回家如何过节。单位发了一份10枚装的广式月饼,精美的礼盒中除了传统的五仁月饼外,还有我听都没听过的蛋黄莲蓉、奶黄、水果等口味的月饼。”许可说,“当时咱们乌海也就只有五仁、红糖月饼等几个常见的口味。我特别想把这盒月饼给妈妈吃,如果选用邮寄的方式,邮费贵不说,邮寄时间还长,等收到货说不定都坏掉了。当时,心中因为中秋不能团聚而特别惆怅,如果以后在广州定居,回家必然成为奢望,那时第一次产生了辞职的念头。”

随着中秋节的临近,许可果断递交了辞职信,带着那盒精美且稀罕的月饼踏上了返乡的列车。最后,妈妈尝到了月饼的一抹甜,也等回了日思夜想的女儿。

而今,月饼在传统口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出了低糖、低脂、多元化口味的新型月饼,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现代月饼的发展不仅保留了传统习俗,还通过创新适应了现代消费者的口味和健康需求,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月饼作为中秋节的象征,始终承载着人们对家庭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有吃月饼、拜月、赏月、祭月、玩月的习俗,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后来逐步发展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们互相赠送月饼,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

饱含团圆和爱的故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记忆里中秋的月饼,仿佛盘中的“明月”,那是家的感觉,乡愁的滋味。

市民胡为民回忆,小时候物质匮乏,月饼是稀罕食品。中秋的餐桌上,一角钱的月饼被母亲用刀切成“八个花瓣”摆在盘子里,一人只有一“瓣”。记得有一年中秋,他禁不住诱惑,三下五除二吃完自己的那一“瓣”,又伸手迅速地从盘子中拿了一块,匆匆塞进嘴里。母亲看见后,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终没有开口。那年中秋,因自己的贪食,母亲没能品尝到香甜的月饼,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愧母亲。其实,那时的月饼馅儿不过是白糖掺和一点柑橘皮,因为只有中秋才能够品尝到,所以吃起来特别鲜美。

市民陈娜回忆,刚入秋没几天,街道里的小作坊已经早早把打月饼的广告写到墙上,并且支起炉灶,烙起月饼,让混合着油、面、蛋、糖的香气弥漫在大街小巷,吸引得每一个小孩子肚里的馋虫都蠢蠢欲动。“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母亲终于决定开始打月饼。”她说,首先是采购各种组成月饼馅料的东西,包括芝麻、花生、白糖、红糖及青红丝之类。然后将芝麻里的沙粒和花生里的坏籽细心拣出,把芝麻放到锅里炒至“炸花”,将花生炒熟后再碾成和芝麻大小的颗粒,将需要制馅的白面也炒至金黄,最后把油、糖和炒制好的熟料搅拌至半干,这样,月饼馅就算做好了。

和月饼皮面的时候,加些鸡蛋、糖和奶粉,待面醒至光滑筋道后就可以包制月饼了。先将面分成一个个剂子,然后擀开,加入馅料,小褶捏严实,将有褶的一面朝里压入模具中,磕出后就是一个成型的月饼。有嫦娥奔月的,有五福临门的,每一个模具都有一个讨彩头的图案。将月饼摆入平底铁锅中,小火烘焙,不一会儿,香气就会弥漫开来。等至月饼的两面都烤至金黄,就可以出锅了。这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顾不上烫手,先用筷子夹一个放到碗里,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那种喷香的味道至今犹在嘴边。

47岁的李靖告诉记者,他小时候最不喜欢的节日就是中秋。儿时,中秋节仿佛是号令一般,家家户户提前几天甚至十几天,带着面粉、白糖、鸡蛋、油等食材齐聚焙子店,让手艺精湛的老板打月饼。李靖回忆,说是打月饼,简直和打仗一样。大人孩子大包小包地带着自家食材去排队,母亲要提前回去做饭,孩子只能留在原地看着自家食材,十分无聊。到打月饼时,老板忙不过来,大人还得帮忙,晾凉、分装月饼。“前面没我啥事儿,运送月饼回家是专门留给孩子去做的事儿。每次打月饼,总是要等到母亲下班后,常常要折腾到半夜一两点钟才能休息。”李靖说,有一次他和妹妹往家送月饼,石子路难行,一桶月饼倒了一半,咕噜噜滚了一地。两个孩子吓得一边捡月饼、一边吹灰尘,就那样也被母亲发现。一开始责问,谁也不敢说实话。直到她问道“有人看到你俩把月饼撒了,还一边吹一边捡。”孩子们这才坦白。

责备的话没有多少,但她那句“不论男孩子、女孩子要敢作敢当,自己犯下的错更是要勇于承认、承担后果,不能因为怕责罚、怕担责而撒谎退缩”,一直印刻在李靖的心中,月饼也有了之于他的另一种意义。

“那时人们打好的月饼还要分给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人家也会投桃报李,回送我们一些自家打制或买来的月饼。各家月饼的馅料虽然大同小异,但口感却不尽相同。”市民张女士说,有一次,邻家回送给我们几个从外地带回来的火腿月饼,我稀罕地不舍得在家吃,每天带一个到学校当早点,引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

在月饼界众多“大佬”和“新贵”中,总有一款适合我们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月饼作为中秋节的象征,始终承载着人们对家庭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