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最美退役军人冯建利:戎装变工装 电力岗位显担当

出生于1980年的冯建利,2001年当兵入伍,2006年退役后加入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乌海供电公司,现为乌达供电分公司总经理。无论身在何地、身处何职,冯建利都不忘从军经历,永葆军人品格,脚踏实地,勇挑重担,肯吃苦、乐奉献,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践行着为民服务的初心,用躬行实践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永远跟党走”的誓言。

从军入伍 顽强拼搏磨意志

“我家里很多亲戚都当过兵,我父亲因身体原因未能入选空军,这一直是他的遗憾。在家庭的熏陶下,我从小就很向往部队生活。”冯建利说。

2001年底,冯建利报名参军,成为一名新兵。

“我至今印象深刻,我们这一群新兵进入新兵连时有欢迎仪式,首长、老兵们敲锣打鼓欢迎我们。俗话说‘上车饺子下车面’,晚上的伙食,部队给我们每个人做了一碗欢迎面。”冯建利说。进入部队分班后,班长嘘寒问暖,对新兵关怀备至,这也让冯建利彻底爱上了这个名为“部队”的大家庭。

作为家中的老幺,冯建利是被家人宠着长大的。“我有3个姐姐,她们都特别惯着我,以前我连衣服都不会洗,做什么都有人帮我。”冯建利说。当兵以后,这种状况彻底改变了,冯建利遵守部队的纪律,每天接受严格的训练,学习整理内务,很快他从外形到整个人的精气神都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刚当兵的时候也很迷茫,毕竟从‘蜜罐’里跳出来真的很难,但是我从不后悔,这种改变影响了我的人生。”冯建利说。

在部队,冯建利逐渐从新兵变成老兵,成为了班长,由于表现出色,3次荣获优秀士兵嘉奖。

从头开始 脚踏实地学本领

2006年,冯建利退伍,第二年进入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乌海供电公司乌达供电分公司原三道坎营业三组成为一名电力工人。

“最开始我就是一张白纸,对所有的工作一无所知,只能作为一个小跟班跟着班长一点点学。一面学技术,不懂就问,查找资料尽快提升;一面还要‘偷师’,仔细观察老师傅的工作手法,发现一些讲解过程中不易被提及的小技巧,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冯建利说。一年的时间,他逐渐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力工人。

2008年,单位培养年轻人,冯建利抓住机遇,进入管理岗位,成为了技术员和安全员,这同时也是对他的考验。“安全员要负责现场安全,技术员则要提供技术指导,对个人的专业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单位里那么多老师傅,技术高的人比比皆是,我一个新人担任这个职位,如果不能尽快提升自己,是没有办法让其他人信服的。”冯建利说。

为了尽快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冯建利每天白天工作,中午开车去辖区熟悉每一条线路,晚上翻看单位的所有线路图、台账,细致了解每一条线路、每一台设备的情况。他曾连续7天不回家,累了就在单位睡一觉,第二天起来继续重复这样的工作。勤能补拙,有付出就有收获,渐渐地,冯建利将辖区的20多条配电线路和百余个低压台区练熟于心,不论遇到什么问题,他都能带头解决,提供合理的技术指导,他也得到了单位同事们的认可。

随着时间的推移,冯建利担负的职责越来越重。不管在哪个岗位,他永远干在前,给其他员工起带头作用。“员工都是看着你的,只有自己做到了,做好了,整个团队才能拧成一股绳,一起努力向上。”冯建利说。

研发创新 身先士卒作表率

在电力行业,创新一直是工作的重点,而冯建利也不断带领同事们研发创新。

2019年,冯建利从电力配电专业转到输电专业,尽管在电力系统已工作多年,但初到输电管理处的他依然将专业学习作为不断前行的动力。

由于长期裸露在外,很多线路污染严重,极易导致输电线路跳闸发生故障,这成为困扰检修班组的难题。

在得知班组有意研发清除污秽装置时,冯建利带头投入其中。方案制定、联系加工厂、反复模拟实验,最终在他与班组的努力下,输电线路污秽清除器研制成功,该创新成果在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创新方法大赛、内蒙古电力公司创新成果发布会中,均斩获一等奖。

冯建利充分发挥班组中劳动模范、技术专家和专业带头人的作用,通过输电管理处“职工创新工作室”平台,广泛开展技术攻关、发明创造、技术改进等活动。创新源于现场,成果服务工作,近两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共有8项技术革新、管理创新的工作方法和成果在创新工作室诞生,2项成果获得国家级专利技术,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推广。

戎装褪去,初心不变;工装在身,责任在肩,这是冯建利永不褪色的铮铮誓言。他不改军人本色,充分发挥“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精彩人生。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