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勃湾,民族团结之花常开

精神文明创建是一段优化民生福祉的“幸福接力”,是聚力美丽家园建设、培育“文明之花”的“幸福之旅”。海勃湾区持续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线,实施党员教师“固本培元”工程,青少年“夯基育苗”工程,以党员干部、青少年、教师为重点,立足校园主阵地,强化学科融合;聚焦政治引领、文化建设、主题活动三维度;通过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典型示范四大途径,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

图片

“熏”有氛围,给你不一样的校园文化

强阵地。发挥文化环境的隐性润育作用,各学校打造功能室、走廊文化、校园文化墙等,用直观的图片、文字、视频,把民族团结故事讲出来,把祖国发展变化展出来,立体呈现意蕴厚重、内涵丰富、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让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团结共发展的教育,营造和谐友爱的民族团结好氛围。如:海勃湾区十五幼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墙。海勃湾区十三幼建设民族团结教育展厅,让孩子们了解各民族人文、风俗。

富载体。海勃湾区结合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特点,以美食、服饰、歌舞等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多元文化元素为载体,建设各民族人心凝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如:海勃湾区十二幼建设民族服饰主题馆,孩子们通过描绘、制作不同民族绚丽多彩的服饰过程中,体会中华多元民族服饰文化的无穷魅力。海勃湾区十五幼开设传统民族美食小厨房,与北京、延安、西藏等地幼儿园开展线上互动活动。

常润心。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充分运用校园电子屏、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等,深入开展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通过LED宣传标语210余条,开展校园广播250余期,公众号宣传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360余篇,切实形成浓厚宣传氛围。

图片

育有主场,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海勃湾区各中小学校强化中小学阶段民族团结进步意识的培育,利用班团队会、课后服务组织学生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读本、宣传手册,将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基本常识等贯穿于学生学习成长中,培育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同时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语文、品德、美术等课程、班会等活动,如:美术课教师教学生画少数民族器乐、服饰等;音乐课教师教学生唱《五十六个民族》《爱我中华》《北京的金山上》等民族团结主题的歌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让民族团结教育自然注入,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图片

“节”有主题,把活动融入民族团结元素

海勃湾区利用“六一”“七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童心筑梦 红心向党”队日活动、“青少儿心向党  新征程向未来”庆七一建党节系列活动、“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等主题实践活动,在制作民族头饰、表演民族歌舞、讲述民族团结小故事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自豪感。广泛开展“书香校园”创建和青少年读书行动,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等优秀传统文化类主题活动,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绽放。各学校印发民族团结宣传资料2万余份,悬挂标语73条,开展主题活动、文艺演出、专题讲座等143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浸润青少年心田。

图片

创有成效,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海勃湾区抓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校创建工作,各中小学校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契机,按照民族团结示范校创建的要求,确立了“做好民族工作、讲好民族故事、传好民族佳音、建好民族示范”的创建任务,推动形成全员参与,合力培育,广泛开展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新格局。目前,海勃湾区获评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4所、市级4所、区级2所。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1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5人。在典型引领中,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图片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