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参军入伍,亲历战争;退役后转换身份,担当作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一线工人;退休后不忘初心,继续发挥余热,服务身边人,他就是我市最美退役军人张文秀。
铁血荣光 磨砺意志
张文秀1942年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他的长辈都是共产党员,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他从小就立志要当兵、入党。1963年,初中毕业的张文秀赶上部队招兵。在继续上高中和当兵入伍之间,张文秀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当兵。“家里长辈听说了以后都特别支持我。”张文秀说。
进入部队后,张文秀成为一名高炮兵,每天苦练军事技能,学习作为一名军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优良品质,并在部队递交入党申请书。一年后,他成为班长,带领班组参加军区大比武,荣获第一名。不久之后,他和班组又参加了全国大比武,获得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张文秀参军的年代,他所在部队承担了海防任务。“我们租住在民房,有突发情况,会响起警报。每次我们都是跳出被窝,穿着单衣就往阵地跑。”张文秀回忆说,“冬天的海边,零下几十摄氏度,战士们徒步两三公里到达前线,跳进高射炮中握住操作盘就不敢松手,因为手皮已经粘在了钢铁上,在里面冻得瑟瑟发抖也不敢有丝毫松懈,等待助手将衣服从寝室抱来。”
除了参与海防任务,张文秀还参加了援越抗美战争。
1967年,张文秀所在部队接到命令,抽调精锐进入援越抗美战场。当时士兵们都希望为国出力,一封封地写请战书表明决心,张文秀也在其中。最终,他被选中。
在即将出关,赶赴前线时,战士文工团来部队开展慰问演出。即将结束时,文工团的战士来到车前要过了所有出征战士们的水壶,为每人打了满满一壶水,并说道:“请你们临行前再带上一壶祖国的水,不要忘记祖国和人民,我们等你们凯旋。”这个场景张文秀至今印象深刻,他说:“特别感动,作为军人的责任与荣光在那一刻尽显。”
在战场坚守了1年多后,1969年,张文秀所在部队接到撤回指令。在途中,部队到达烈士陵园与烈士们告别。告别仪式结束后,张文秀从烈士陵园摘了一片叶子,在上面写道:“向在援越抗美战场上英勇献身的烈士学习。”这片叶子至今保存在张文秀家中。
转换身份 再次出发
1969年,张文秀随军返回后,同年退役,被分配到乌达区五虎山煤矿供应科,成为一名火工保管员。
1972年,矿上抽调5人成立工作组,深入一线调查,张文秀被抽调进组。工作组任务完成后,工人都被留到了一线的采煤流队。“保管员属于二线职工,留在一线就需要下矿从事重体力活,还要重新学习井下工作的技巧。”张文秀说,他很快便适应了一线的工作。
在采煤流队工作4年后,煤矿成立综采机电队,张文秀再次被调整至新的部门。这次的工作是技术活,需要学习电力学、设备维护等,对于张文秀来说又是新的挑战。他再次突破,成为部门骨干。“这个工作比在一线的责任更大,需要每天检查井下设备设施的情况,嘱咐工人安全须知,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张文秀说。在他的细致工作下,他所在的班组从未发生过伤亡事故。
因为出色的工作表现,张文秀先后14次被评为各级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
服务邻里 践行使命
1996年,张文秀退休。他再次转换身份,开启人生新篇章。
退休后,张文秀并没有选择休息,而是继续进入五虎山煤矿劳保科,收缴党费、走访工人家庭,为困难工人申请救助等。
2007年,张文秀搬到乌达区滨海A区生活。他乐于助人,邻居家有个小修小补,张文秀都会主动处理。小区里电路跳闸、设备损坏,他也免费维修。“我以前从事的工作就是设备维修维护。咱是党员,能帮一把肯定要帮一把。”张文秀说。渐渐地,他成了小区居民心中的好邻居。
了解到张文秀是退役军人,又是党员,2009年,居民们便将他推举为业委会主任。现在,居民有困难都会来找张文秀,他也会尽全力帮助解决。
此外,张文秀还参加各类宣讲活动,讲党课、讲军旅故事,将党的声音传入百姓心中。
经历多次的角色转换,不变的是张文秀无论身处什么岗位都能凭借着过硬的组织纪律性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履行职责使命,弘扬退役军人的优良品质。“我是党员,是退役军人,即使脱下军装,即使已经退休,我依然要践行初心使命,尽我所能,为人民服务。”张文秀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