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乌海市立足实际,稳步提升社会救助标准,积极开展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全力整合救助资源、提高经办能力、提升服务质量,以更有温度、更及时的救助服务,让社会救助更便民、更精准、更高效、更暖心。
临时救助解急难 社会保障更安心
近日,海南区巴音陶亥镇居民王翠翠(化名)和丈夫刘二(化名)拿到了7000元的临时救助金。“这笔钱太及时了,帮我缓解了看病的压力。”王翠翠说。
据了解,王翠翠和丈夫以养牛羊、种地为生。年初,王翠翠突感身体不适,经检查,发现患有乳腺癌。疾病的治疗费用较高,让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我们两口子就是靠种地、养殖生活,现在看病需要花费不少钱,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刘二说。
为了解决生活难题,刘二拨打了社会救助热线,并在社会救助协理员的帮助下提出临时救助申请。经巴音陶亥镇审批通过后,临时救助金很快就打到了王翠翠家的账户上。“现在的政策真是太好了,没想到申请方便,审批也快,帮助我家减轻了经济负担。”刘二说。
近年来,乌海市精准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在自治区率先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全市通办,落实“渐退期”“刚性扣减”等惠民措施;全面推行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救助,取消户籍地临时救助申请限制;落实特困供养制度,加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加大主动发现力度,充分发挥好网格员、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等作用;深化社会救助信息化平台运用,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截至7月底,乌海市已纳入最低生活保障4715户6931人、特困救助供养378户380人,累计临时救助716人次。
乌海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合理确定社会救助保障标准,2024年全市低保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7.1元,保持在全区前列。截至7月底,全市累计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金4075.61万元,其中低保金3395.5万元,特困供养金486.92万元,临时救助金193.19万元。
社会救助掌上办 数据赋能效率高
在加大兜底保障力度的同时,乌海市积极搭建社会救助信息化系统平台,推行社会救助审核审批无纸化应用系统,强化部门间协同配合,建立了一码通、一站办、一键核、一网联“四个一”工作机制。
近日,海南区公乌素镇在外务工的居民张红(化名)通过电子授权,远程完成了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授权,申请了低保。
今年年初,张红的丈夫突然罹患白血病,导致家庭生活困难。她家的情况符合申请低保的标准。然而,在外地打工的张红犯了难,“申请低保需要本人签字,但是我在外地打工,一时半会回不去。”
社会救助经办人员了解到张红家的情况后,通过电话远程指导张红在手机微信小程序搜索“内蒙古救助通小程序”,通过线上人脸识别、签字确认,最终完成了申请流程。张红说:“之前担心在外务工不能及时回来完成信息核对,没想到现在这么方便,打电话就能办好,还不耽误工作。”
近年来,乌海市不断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构建“互联网+社会救助”模式,通过微信公众号链接低保微服务平台,实现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规范社会救助网上办理程序,推行社会救助“掌上办”“指尖办”,实现社会救助政策“码上知”、救助事项“码上办”、救助公示“码上查”。依托内蒙古民政厅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智慧乌海民生服务平台汇集共享的多部门数据资源,强化重点监测数据核实,对存疑信息采取入户实地调查。目前,低保对象通过手机移动端定期报告系统完成定期认证5.2万余人次,通过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比对数据4.2万余条,复核重点监测数据551条。
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强化部门间信息沟通、数据共享,对发现的困难群众,快速核查并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及时予以救助帮扶,将符合低收入人口条件的纳入低收入监测预警范围。强化部门联动、政策衔接、资源统筹,深入推进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救助制度系统集成、服务协同高效,不断健全完善乌海市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乌海市民政局及时与人社、医保等部门开展数据交换10次,交换信息10万余条。
社会救助多样化 提升服务更贴心
提到社会救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发放救助金。为了让困难群众进一步增强获得感、幸福感,提升满意度,乌海市民政部门探索形成“定范围、明内容、优服务、建档案、重评价”的服务类社会救助“五步工作法”。乌海市申报的《乌海市发展服务类救助,推动从兜底保障向幸福提质升级》案例,获评“2023年度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近日,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来到海勃湾区社会救助服务对象张先生家,开展理发、按摩和心理疏导等服务。
据了解,张先生因事故导致高位截瘫,他的儿子智力残疾,已申请纳入低保保障范围,并纳入服务类社会救助范围。“以前,政府主要是以发钱的方式保障我们的生活。现在,服务进一步升级,不但让我们能够生活,还有人为我们提供针对性的上门服务,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政策真是越来越好,幸福感越来越强。”张先生说。
“目前,我市享受低保政策的‘四类’人员(老、幼、病、残)和不具备完全自理能力的分散特困供养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众,可以享受服务类社会救助。”乌海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袁天说。
近年来,乌海市不断深化服务类社会救助成果,在改善困难群众物质生活条件、提高社会救助水平方面实现了“兜住底”向“兜好底”、“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三转变”。更加注重聚焦多维度服务需求,从以实物为主的单一救助模式向“货币+实物+服务”的复合救助模式转变,从满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向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转变,实现行动不便者有人照料、独居者有人探望、孤独者得到慰藉等等。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整合养老服务中心、社会工作站等40多个服务机构,引入培训机构等20余家社会组织,吸纳“暖心帮办团”“陈姐工作室”等10余个志愿组织,实现政府、社会组织、社区邻里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救助。
在解决救助对象生活困难的同时,对有就业需求的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就业信息等服务,对“一老一小”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心理干预、精神慰藉等社会融入服务。今年以来,已服务困难群众9000余人次。
“接下来,我们将立足实际,不断深化‘政策找人’工作机制,拓宽主动发现途径,始终坚持以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导向,为他们提供更精准、高效、温暖的救助服务,当好困难群众的‘解忧人’。”乌海市民政局工作人员李红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