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工业节水,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高效利用水平,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乌海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一手抓节水、一手抓开源,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产业水”,努力破解水资源“紧平衡”,走出了一条具有乌海特色的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高效利用的新路子。
节流深度节水控水,挤出水资源“发展空间”
晨光沐浴,乌海能源公司平沟煤矿9号渣堆,无害化处理过的矿井水经过数百杆喷雾插杆开始为植株“补水”;鸥鹭群翔、野鸭戏水,海勃湾区凤凰河、乌达区巴音赛河曾经的泄洪河槽华丽变身成为城区最美的“生态走廊”......一幕幕节水用水新图景,注解了乌海市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促进水资源综合、循环、高效利用的新成效。
水资源“家底薄”,节流是根本出路。乌海市立足基本市情,先后出台《乌海市节约用水条例》《乌海市水资源预算管理实施方案》《乌海市水权交易实施办法》《乌海市农业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管理办法》《乌海市节约用水奖励办法》,发布全区第一部《乌海市水资源(2020-2022年)》白皮书。2021年在全区率先印发实施《乌海市关于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施意见》,提出“一个总量、六个效率”目标要求;2023年对全市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预计到2025年可完成节水型社会建设任务。深入实施工业节水减排,完善市、区两级取用水管控体系,强化“审、批、取、供、用、节、排”全过程管理,要求新上工业项目全部达到领跑定额标准。积极推进节水产业化和产业节水化,在全国率先印发实施《乌海市节水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年)》,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节水产业发展格局,把节水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推动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市辖三区全部建成县域节水型社会。2023年以来,建成自治区级节水标杆企业1家,自治区级节水型企业6家,乌达产业园被评为自治区级节水型园区,8家企业获评市、区级节水型企业。19家企业实施节水技改,共节水637万立方米。
同时,乌海市严格贯彻水利部“积极推动和实现工业节水减排,全面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和水平”的要求,创新实施水预算管理,2022年在全国率先开始水预算管理探索,借鉴财政零基“预算”管理模式,树立“像管钱一样管水”的理念,按照“先预算、后用水、无预算、禁用水”的基本原则,对配置水量细化分解、逐月调度、动态调整,将节余的水指标纳入市场化配置,鼓励进行水权流转,推动实现水资源动态精细化管理。通过2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乌海特色的经验做法,2024年7月,乌海市被列为全国水预算管理市域试点城市。
挖潜强化非常规水利用,提高水要素保障能力
内蒙古恒业成有机硅有限公司通过实施循环水系统电化学节水技改项目,使经过处理后的循环水作为生产水回用,有效降低了新水补充量,解决了循环水系统结垢、腐蚀等问题,降低了工业用水消耗量和企业生产成本。内蒙古宜化化工有限公司在厂区建成中水回用处理装置,就地回收利用生产线产生的废水,生产线95%的废水“重获新生”,企业从“用水大户”变“节水大户”。
乌海市将非常规水纳入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打造“工业第二水源”。获评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中期评估23个优秀城市全国第六。2023年再生水收集利用量0.25亿立方米,工业用再生水量达再生水总量的86%,生态用再生水量达再生水总量的14%,再生水利用率达94%。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先后实施巴音陶亥苦咸水资源化利用项目、乌兰淖尔微咸水资源化利用项目,挖掘非常规水资源近2000万立方米,解决14个项目用水需求。大力推进全市21处煤矿外排矿井水收集利用,统筹用于工业企业、生态绿化等领域,有效解决矿井水外排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开源水权改革提效,释放水资源“增值空间”
盛夏时节,走进海南区巴音陶亥灌区,一条条水渠将田野分割成泾渭分明的方块;田间一排排已经成熟的玉米高高耸立,高大茂密的植株上挂着一个个结实饱满的玉米棒。玉米地旁,种植大户蔡永江看着自家玉米,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土渠变衬砌渠道,相比过去用水效率翻倍了,水费也节约了一半,而且听说节约下的水还产生了更大的效益……”蔡永江说。
节约省下的水如何产生效益?在国家能源集团煤焦化公司西来峰甲醇厂,巴音陶亥灌区节约下的“农田水”正源源不断变为企业“发展水”,保证了各项生产装置的“常、满、优”稳定运行。
“一头,企业缺水,发展受限;另一头,农业用水方式粗放。如今,通过用水权市场化交易,盘活水资源存量,企业发展也越来越有底气。”国家能源集团煤焦化公司西来峰甲醇厂生产设备技术部部长雷志林介绍说,企业通过为海南区巴音陶亥灌区渠道节水改造,将农业节约的695万立方米黄河水转让用于工业生产,如此一来,农户、企业都得到了实惠。
如今,乌海市以着力深化用水权改革为切入点,以水权交易为突破口,破解水资源供需难题。加强跨行业水权流转,打通工农“水脉”,实现工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工农互促发展的良性循环。
乌海市积极参与跨区域水权交易,新增用水指标。目前,全市累计投资12.55亿元,实现工业生产地表水全部购买、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并购买外调水指标5545万立方米,有效解决90余户工业企业用水问题,水权交易案例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宣传推广。
推动取用水户水权流转,盘活水资源存量。率先在自治区建成地级市水权交易电子平台,累计指导企业完成水权交易52笔,盘活水指标2958万立方米。
积极探索跨省水权交易,在黄委、自治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和中国水权交易所的指导下,与山西省、四川省等地区进行了对接,就开展同流域跨省区水权交易进行了深入探讨,联合探索跨省水权交易的新路径,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治水节水,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绿水青山,碧水蓝天,利在千秋。如今,在乌海,节水实践随处可见:企业、园区等用水场所的设备更换和技术改造如火如荼,矿井水、雨水回收和高效灌溉等技术越来越普及,节水新风尚之花处处盛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