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暑:留住盛夏好时光

大暑有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

二候土润溽暑;

三候大雨时行。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藉,瓜李漫浮沉。时光流转,寒暑相推,北京时间7月22日15时44分我们又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二个节气——大暑。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也代表着盛夏暑热最后的“辉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载:“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每年公历时间7月23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就是大暑节气的开始。


大暑时节,最显著的节气特征就是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当炎暑碰上“伏天”,闷热难当的天气常常让人们觉得极为难熬。


当然,按照古人“物极必反”的规律,时令走到大暑,暑气便到达了顶点,之后便要走“下坡路”。大暑过后,秋已不远,二十四节气也要开启下半程。



节气至大暑,大热曝万物


大暑时节有多热,一首“苦热诗”足以见分晓。

宋代诗人梅尧臣有一首著名的“苦热诗”中这样说:“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


这样的“热”的确与“大暑”节气名称极为相配,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候,无论南方北方,都逃不过被“蒸桑拿”的命运。


连日来,不少市民已经感受到炎暑的威力。多日35℃以上的高温天气让大伙儿纷纷渴盼一场“及时雨”能够一解暑热。但对于我市这样地处西北地区的内陆城市来说,降水本就难得,三伏天气更是“吝啬”,只见天空云卷云舒,不见雷公兴云布雨。


天气太热,防暑降温就显得很有必要。


日常生活中应对暑热天气都有什么小妙招?许多生活达人也总结出各种各样的生活经验。


常年从事户外安装工作的曹斌告诉记者,每当三伏天气来临时,他的解暑方式是及时补水和携带冰袋上岗。“尽量避免在气温最高的时候工作,随身携带降温的冰袋,将包过冰袋的毛巾裹在头上,就能起降温的作用。”他说。


经营着一家健身房的运动达人孙骁骁则告诉记者,他的经验是高温天气要避免大量出汗,并且一定要按时、定量地补充水分。“喝水多,身体代谢不掉容易给心脏造成负担,喝水少又容易上火,越是天热,越要注意补水,防止运动时候脱水。”他说。


生活达人周瑾经常在暑热最盛的三伏天气为全家人制作夏日解暑汤,她将绿豆、红豆、薏米以及苦瓜干放在锅中微微炒制,然后加水煮开,晾凉后加入冰糖代茶饮,既解暑又排湿且口感好,完美解决了白开水不好喝的问题。


周瑾还很擅长制作家庭版的苏打水和电解质水。电解质水在她看来配方很简单,1升水配3克盐和10克糖,再加上一片柠檬,就可以得到一份电解质水,这种可以平衡身体水分的配比能很好地在体液流失过多时为人体补充水分。


当然,对于老年人和孩子来说,暑热天气更要预防中暑,户外温度较高时尽量不外出。77岁的曹美兰就曾饱受中暑的折磨。以前,曹美兰有每天午睡后出门遛弯儿的习惯,尽管因为暑热推迟了锻炼时间,一直等到下午五六点钟,日头不那么凌厉时才出门,但还是不小心“中招”,被暑气侵袭,上吐下泻,被诊断为中暑,输液治疗后才有所好转。


节气至大暑,大热曝万物,大暑时节最重要的就是防暑降温。作为夏日最难熬的一段时间,大暑的确是让人们又爱又恨。恨的是“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爱的则是“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俗话说“大暑不暑,五谷不鼓”,作为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节,农作物也在抓紧时间生长,玉米拔节抽穗,大豆开花结荚,稻田麦浪阵阵,瓜果饱满欲坠。农田里热浪阵阵,农人汗流浃背,但哪怕天气热如汤,也阻挡不住即将丰收的喜悦。


《管子》云:“大暑至,万物荣华。”说的就是,大暑来时,万物感暑气而奋发,在自然天地里各争其时,迅猛生长,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7月20日是周末,记者也到田间地头去转一转,发现独属此时的“夏日限定”当真还是多到吃不完。


在乌达区乌兰淖尔镇,无花果已经到了成熟季节,果实清香甜糯,咬上一口回味无穷;糖玉米穗穗饱满,早就进入最佳赏味期,买玉米的人群络绎不绝。油桃、红梅杏等水果仍然热卖,最妙的是,酸甜可口的早熟葡萄也即将进入采摘期,不少闻“香”而来的客人已经迫不及待来尝鲜。


今年,我市及周边地区的西瓜获得了大丰收,巴盟西瓜、中卫硒砂瓜、本地红瓤瓜货源充足,且价格实惠。


除了丰收的瓜果蔬菜,大暑时节也是夏日中风景最盛的时刻。


以荷花为例,大暑时观赏荷花与小暑时节又有所不同,远望满塘绿蒲红荷,片片荷叶如伞盖遮天,朵朵荷花似神女出水。


对于许多爱荷的市民来说,不看荷花,算不得真正过了夏天。近年来,随着城市景观的提质升级,我市也多了许多“赏荷胜地”:漫步在市人民公园的湖中廊道,片片荷叶如伞盖遮天,清风徐来,花香阵阵;市植物园里,田田荷叶拥簇着朵朵娇嫩;滨河生态园的赏荷亭也很值得一去,清风悠悠,波光倒影,娇嫩睡莲就藏在粼粼水波间。


夏日长,摇扇引微凉,风动莲生香。苦夏不能“苦心”,越是暑热难当,越要调节情绪,放慢生活和工作的节奏,感受所谓的“心静自然凉”。就如著名散文家周作人先生所希望的那样:“在瓦屋纸窗之下,有清泉绿茶,且有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何以消烦暑,滋补食飘香


民以食为天,二十四节气既是农时,自然都有相对应的节气美食,大暑当然也不例外。

大暑时节,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派,一派食凉,以清爽为主,另一派则食温,以滋补为佳。


今年42岁的何殿唐祖籍山东,他曾告诉记者,在他的老家,小暑大暑都要“喝暑羊”。所谓“喝暑羊”,就是喝羊汤,人们认为,伏暑的羊汤,汤质优美、营养丰富,具有健脾益气、温补肾阳的良好功效。山东单县羊汤远近闻名,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配一个香喷喷的新麦馍馍,出一身痛快的热汗,肠胃和味蕾同时得到满足,已成了当地的旅游特色美食之一,每年此时节,都有大批暑期出游的游客远道而来,要尝一尝当地的羊汤。


东北地区也讲究大暑时节“要长寿吃羊肉,要健康喝羊汤”,在人们看来,伏天补阳与冷天进补具有一样的功效,可以让人们身上发汗,去除体内的湿气和暑气。


北方人爱吃羊,南方人喜欢鸭。祖籍徐州的赵乐说,大暑时更应该吃“老鸭”,因为鸭肉富含蛋白质,可及时补充夏日高温带来的过度消耗,且鸭属水禽,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的作用。


赵乐记得,他小时候,母亲总会在三伏天大家不思饮食的时候炖老鸭汤给家人喝:“炖一只鸭,再加入莲藕、冬瓜、绿豆等等,出锅时撒一点盐,又鲜又香,还很有营养。”


如果说,吃羊、吃鸭,都是“滋补派”,那么“清凉派”的口福就更多了。祖籍杭州的姚锦仙说,在她的家乡,大暑时节有“饮伏茶”的习惯。所谓伏茶,一般是用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滋味独特,还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广东和海南地区的人们则有吃“烧仙草”的习俗,在我市工作生活了10余年的广东人单遂宁说,在他的家乡有一句民谚:“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所谓的“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是一种药食两用的草本植物,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甜品,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


除了各种美食,还有一些独属于大暑的节令习俗,比如“晒伏姜”。祖籍河南的刘秀娥是晒姜高手,她把新鲜的生姜切片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秋冬时候每天吃一片,据说对老寒胃、伤风咳嗽有奇效。


夏走秋将至,留住好时光


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光,但也是盛夏最后的辉煌。

们总会在炎炎夏日最难熬的时候“埋怨”夏天,然后又在另一个时刻怀念夏天。


怀念记忆里的长夏,也许是漫天飞舞的萤火虫,也许是带着菜味儿的西瓜,更也许是母亲手里的蒲扇,父亲袒露的脊梁,或者是没完没了聒噪的蝉鸣。


但盛夏无疑是美的。蝉鸣四野,云卷云舒,南风熏人,檐雨滴答……但这种美丽也藏着淡淡的不舍。因为暑热过去之后,秋天就真的来了。空气中叫嚣着的热浪,急促聒噪的蝉鸣,似乎都在与骄阳似火的夏天做着最后的告别,盛大的夏之乐章轰然奏响,又如潮水般退散,直等到半个月后,便要迎来“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因此,在这样美好的时刻,抓住夏天的尾巴吧。用力地记住每一个夏天,记住花开极妍、草木葱茏的夏天;记住瓜果丰盛、万物荣华的夏天;记住最耀眼绚烂、热烈张扬的夏天,然后一起去迎接秋高气爽的丰收季节。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藉,瓜李漫浮沉。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大暑已至,秋已不远,愿我们都能珍惜盛夏好时光。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