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PTMEG、PBAT新型材料产业链一体化项目一期自2021年7月开工建设以来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专门成立项目工作专班,为企业提供指导服务,协调解决手续办理、要素指标等问题,6个月内完成了全部手续办理工作。2023年8月正式试投产,仅用2年的时间,便实现了建设到试生产,这个速度大大超过我们的预期!”说起项目从落地到试生产的过程,内蒙古华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行政副总经理黄玉森对我市营商环境赞赏有加,也对企业在我市的发展充满信心。
2021年,内蒙古华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招商引资落户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低碳产业园,是诸暨华海氨纶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这样一家南方企业为何会选择落户乌海这座西北城市?乌海这座城市的“磁力”从何而来?
内蒙古华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看中的不仅仅是乌海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更是我市优良的营商环境,黄玉森说:“一流的营商环境、良好的区位优势、上下游配套产业链的集聚是吸引我们来的理由,而超预期速度投入试生产,更证明了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之于人的生存,好的营商环境对经营主体来说不可或缺。哪里环境好,资本和要素就往哪里跑。
在乌海,企业和重点项目享受到了量身定制的贴心服务,落地发展驶入“快速路”。为持续提升园区的服务保障能力,我市组建了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低碳产业园发展建设领导小组,按周调度、现场办公,高位推动园区开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同时,全面梳理入园企业前期手续办理、开工时间、建设进度、要素保障等方面情况,形成计划表、需求表,相关部门根据企业建设速度和实际需求第一时间跟进保障。园区管委会坚持一线工作法,全员下沉园区抓建设、抓服务,每天上报工作进展,切实推动各项工作提速增效。如今,企业投资项目审批联动机制更加健全,重大项目实现“定制化”。
2023年以来,我市以各区、各责任部门确定的年度市级重点项目为载体,实行“争先进位、赛马比拼”工作机制,细化量化重点项目阶段性工作目标和完成时限,以挂图贴牌、排名比拼、督办考核等措施,推动项目早落地、快建设、见实效。
为了精准帮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护航重点项目高质量投产,我市建立招商引资重大签约项目前置服务机制,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包联制度,推行“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包联和“一企一策”专班式包联服务,并抽调发改、工信、能源等部门干部组建“助企解难小分队”,深入企业、重点项目建设一线纾困解难。
内蒙古华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PTMEG、PBAT新材料产业链一体化项目,内蒙古美邦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四氢呋喃、1000吨离子液催化剂项目,内蒙古国轩零碳科技有限公司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近年来,一批优质重点产业项目先后落户乌海。2023年,我市共实施总投资5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159个,引进国内到位资金239亿元,同比增长16.6%,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引进国内到位资金目标任务。
诚意满满引进来,更要留得住。如何让引进来的企业和人才留得住,站住脚、扎住根?解决住房问题和完善园区配套基础设施是关键。
为此,我市同步推动园区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优化园区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全力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条件。
走进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低碳产业园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公寓,热水器、空调等电器一应俱全,棕褐色的床、衣柜、桌椅,简约而精致。小区内还配有健身器材、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公共健身设施。
“上下班通勤只需要10分钟,附近还有超市、饭店、药店等,非常便利。公寓里很暖和,住得既舒服,又安心。”说起保障性租赁住房,内蒙古三维新材料有限公司运营部经理宋孟贤赞不绝口。
宋孟贤从四川来到乌海工作,之前住在公司的集体宿舍,2023年10月搬进保障性租赁住房。自从住进了保障性租赁住房,他不仅实现了“住有所居”,还实现了“住有宜居”,这也让他对乌海有了更多亲切感和归属感。
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低碳产业园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于2022年7月25日开工建设,目前已全部完工。该项目建设租赁住房1600套,可满足约6000人的居住需求,有效解决了园区企业职工住宿问题,在保障园区企业生产、人才安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永太、三维、广聚等企业的2500余名员工陆续入住。
与之不远的智慧警务中心也于近日投入使用,特勤消防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已完成竣工验收,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园区消防抢险、医疗保健、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条件,更好地满足附近居民生活服务和园区企业需求。此外,科创中心、工人文化宫、商业中心等也在陆续开工建设,这个生活设施齐全的产业新城呼之欲出。
除了生活配套服务区项目,低碳产业园同步进行道路工程、集聚北区电力排管工程(电力排管部分)、污水分质收集再利用工程、路灯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
优良的环境、完善的服务,换来了企业发展的安心。如今,我市营商环境的优化推动经营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我市安家落户,扎地生根,深耕发展。无论是大项目还是小企业,都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热情和开放,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我市将继续坚持在“营商”中“赢商”,全力以赴把细致服务做到企业家的心坎上,把乌海打造成吸引企业集聚的“强磁场”,把聚商气拢人气的良好环境转化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最终实现企业发展、群众受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