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泥娃:让世界看见乌海

近日,在乌海市第二届工艺美术世外陶缘杯大赛中,乌达区文联工作人员张勇携带她创作的黄河泥娃参赛,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黄河泥娃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同样,在刚刚闭幕的“唱响北疆”2024内蒙古民歌大会上,《黄河泥娃》舞蹈亮相大会舞台,让全国各地的朋友感受到波澜壮阔的黄河文化。从泥塑到舞蹈,有传承,更有创新,不变的则是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乌海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品格。

黄河泥娃泥塑《好哥俩》。

泥塑:留住浓浓乡愁

走进“赵恩民泥塑乌达工作室”,张勇正摔打着黄河红胶沉泥,摔打完毕后,经过她的细心捏制、精心勾勒,一件件黄河泥塑出现在大家眼前。泥塑经过烧制后,就可以对外展出了。目前,张勇正在抓紧时间创作新的泥塑作品,准备第八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参会作品。

张勇出生于泥塑匠家庭,在她的童年里,父亲捏制的泥人是她最好的“伙伴”。父亲用巧手捏出的泥人,令她无比赞叹,也让她爱上了捏泥人。小时候,张勇用胶泥捏出一个个她心中的泥人,捏泥人可以说是她小时候最大的爱好,艺术的种子也在她的心中悄然生根发芽。长大后,张勇对泥塑的爱好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放弃,反而愈加喜欢。她担任过美术老师、街道工作人员,再后来到乌达区文联工作。无论做什么工作,她一直坚持绘画,观看各类泥塑展览。2021年10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开展“我们的新时代”主题作品创作展播活动的通知,张勇在由乌达区委宣传部、区文联等单位共同组织的“我们的新时代——我家就在岸上住”系列原创文艺主题作品研讨中建议通过黄河泥娃泥塑作品来展现居住在黄河岸边的人民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鲜活故事。就此,张勇开始重拾泥塑创作。2021年10月至今,张勇以“我们的新时代”和“风起黄河”为主题,先后创作了百余件(组)黄河泥塑作品,打造的黄河泥娃系列作品已成为我市本土黄河文化品牌。

黄河泥娃泥塑的创作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创作伊始,她就遇到了难题。由于资源开发和地貌变化等因素,我市不少地方的黄河红胶沉泥黏度不强、色泽不红,选取足够数量和黏性的红胶沉泥成为张勇面对的难题。“泥的好坏是黄河泥塑能否成功的关键,有些红胶沉泥由于泥土里的碱性物质太多,作品烧制完后,会有团碱出来,泥塑就不是很成功。”张勇说。泥塑创作还需要合适的环境,其中空气、温度和湿度都很重要。为解决泥的问题,张勇四处打听哪里有好的红胶沉泥。打听到消息,她就抽时间去采泥,海南区巴音陶亥镇、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等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泥的问题解决后,张勇开始进行泥塑创作。红胶沉泥的摔打、泥塑的捏制、勾勒这些流程都不错,也烧制出成品。待成品出现后,她发现成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泥塑是实心的,整体比较重,其二是泥塑的各个部位不能转动,影响观赏美感。“当时这个问题真是困扰我许久,每次烧制出来的不少成品都有残缺,往往需要推倒重来,说实话挺沮丧的。”她说。后来,张勇打听到河南省有一位工艺美术大师赵恩民泥塑制作得非常好,她就抽出时间自费跟随赵恩民学习泥塑制作。赵恩民非常喜欢她的心灵手巧,更看重她在学习过程中的刻苦,对其是倾囊相授。

学成归来后,张勇采用赵恩民指导的“塑空”技艺,通过燕子衔泥搭窝的方法,一边塑形,一边塑空,这样捏制的泥塑不开裂,重量还轻。据了解,张勇采用“塑空”技艺烧制的黄河泥塑可做到一次成型,并且改变了传统泥塑一旦成型不可改变的特点,其泥塑人物头部可灵活转动和互换,让观赏者自由组合不同形态,并且做到了泥塑作品没有骨架且内部是空心的,重量上较传统泥塑减重约75%。

张勇将取回的黄河沉积胶泥,不添加任何辅助原料,经过沉淀、摔打、捏制、烧制等10余道工序后,才展现在大众之前。“为了保证胶泥的纯净和黏度,我做了上百次实验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她说。

张勇创作的泥塑坚守“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的初衷,唤起居民们小时候玩泥巴的场景,以此希望引起几代人跨越时空的温暖回忆。她创作的泥塑作品主要以黄河和我市的特色文化地标为题材,创作出诸如《岩羊宝宝》《年画娃娃》《葡萄熟了》等泥塑作品,尤其是创作出大量憨态可掬的黄河泥娃作品,以此展现我市不同时代居民们的精神文化风貌。

从一块泥巴到精美的泥塑,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近年来,张勇创作的《玩耍归来》《童趣》《小伙伴》等作品,代表我市亮相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2023年7月,她的作品《葡萄熟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等作品代表乌海市亮相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十三届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这也是乌达区的工美作品首次参加上述展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年,黄河泥塑获评为乌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由张勇、桂少鹏创作的黄河泥塑《撸起袖子加油干》系列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银奖。

黄河泥娃泥塑《年年有余》。

张勇为孩子们示范捏泥人。

为更好挖掘黄河文化内涵,打造“黄河泥娃”文化符号,乌达区建立了乌达黄河文化传播工作室、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恩民泥塑乌达工作室”和“泥趣坊”,积极开展泥塑讲座、研习交流等活动,推进黄河文化建设。“看着这些泥塑作品,感觉回到了小的时候,让我想起许多小时候的事情,以后会带着孩子常来看看,让孩子们感受一下父辈小时候的生活。”居民王荣飞说。

小泥人有大乾坤,黄河泥塑把乡愁和记忆像种子一样播撒在黄河岸畔,播撒在人们的心田,留住了乡愁,积淀了文化。

舞蹈:黄河泥娃具象化

近日,第十一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在北京喜剧院落下帷幕,乌海市舞蹈家协会选送的原创舞蹈《黄河泥娃》荣获本次大赛内蒙古地区群文少儿组一等奖,演出单位内蒙古天娇舞蹈艺术培训有限责任公司荣获内蒙古地区组织奖,校长王芳获得内蒙古地区园丁奖。

原创舞蹈《黄河泥娃》取材于张勇创作的黄河泥娃泥塑。2023年10月,一个偶然的机会,王芳看到了黄河泥娃泥塑,就被这活灵活现的泥塑所吸引,她意识到编排舞蹈,可以将黄河泥娃具象化,也可以将黄河文化更好地传播。看完泥娃后,她就开始广泛收集黄河泥娃相关资料,组织老师去观看黄河泥娃泥塑。“张勇为我们讲解了黄河泥娃泥塑的制作过程,创作泥塑的灵感来源和黄河泥娃泥塑的颜色选择等,让我们对黄河泥娃泥塑有了深入的了解。”王芳说。准备就绪后,今年5月,王芳组织师生开始排练舞蹈《黄河泥娃》。

舞蹈《黄河泥娃》排练现场,舞蹈老师指导小演员舞蹈动作。

排练之初,舞蹈老师袁芳询问孩子们是否了解黄河泥娃,很多孩子只知其表,不知其里。为了让小演员们更深刻地理解舞蹈《黄河泥娃》所表达的内涵,袁芳搜集了许多关于黄河泥娃及黄河文化的内容讲给孩子们听,让大家领悟舞蹈所表达的含义,并将其展现到舞蹈的演绎之中。

舞蹈《黄河泥娃》通过小演员摔泥巴、玩泥巴、泥娃复活等舞蹈动作组成,来展现黄河泥娃鲜活的生命力。

排练过程中也发生了许多感动人心的故事。

排练的演员为6岁至9岁的孩子,舞蹈中的一个动作需要几十秒不能眨眼,十分考验演员们的意志力。“孩子们都特别配合,坚持着不眨眼,在不眨眼的同时做好舞蹈动作,许多孩子排练完真是十分疲惫。”袁芳说。

为选好孩子们的表演服装,排练团队先后4次更换表演服装。第一次,团队选择的服装有些华丽,和泥娃的“土性”不相符合,最终放弃。第二次,团队选择半袖半裤,舞台表演不太好看,也放弃了。直到第四次,团队选择了土黄色的棉服,泥娃憨态可掬的形象得以很好地展现出来。“表演的时间是夏天,孩子们夏天穿棉衣,每次表演完,孩子们的表演服都湿透了,我们老师也都是特别心疼。排练过程中,我们总是准备好水果、零食等,让孩子们消消暑、解解乏。”王芳说。

舞蹈中有一个抱的动作,7岁的小演员李佳虹需要抱一个6岁的孩子,两个孩子的体重差不多,练习过程中有时候会摔倒。“我们为了表演好这个动作,两个人都在找默契度,摔倒爬起来再练,摔倒了有几十次,最终把动作练出来了。”李佳虹说。

为增加表演效果,舞蹈中设计了几个孩子拿着桶在河边玩,最后有个孩子掉进桶里的情景。“由于桶比较小,为了让舞蹈动作逼真,孩子练了十几次,动作才变得流畅。”王芳说。排练过程中,有演员认为舞蹈是高雅的,不愿意穿着土黄色的棉服,老师们详细给演员们讲述舞蹈《黄河泥娃》的意义,最终演员们被说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参加排练这个舞蹈,我感觉是很有成就感,我们每个演员都是泥娃,表演着泥娃的各个动作。”小演员贾悦然说。

“在民歌大会上看到《黄河泥娃》这个舞蹈,我的内心是非常激动的,我们小时候经常在黄河边玩,也捏过泥人,这个舞蹈真是勾起了我小时候的回忆。”观众武凯利说。“演员们都好小啊,表演出的泥娃憨态可掬,让人忍俊不禁,我们当地有这么好的舞蹈,我为乌海自豪。”居民任远说。

“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场对家乡文化的传承,用艺术的表演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非遗作品——黄河泥娃。舞蹈《黄河泥娃》作为用肢体语言讲故事的作品,孩子们在动作中去展现故事,在动作中去刻画黄河泥娃的形象。同时,这部作品的受众群体范围较大,儿童乃至成人都可以观看,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本土文化品牌。”王芳说。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