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耸林立的塔吊、往来穿梭的车辆、忙碌施工的人员……夏日乌海,热潮涌动,从精细化工到装备制造,从新材料到新能源,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重大项目建设现场,处处是“热辣滚烫”的建设场景,处处是向“高”向“新”的强劲脉动。
加速度 重大项目“拔节生长”
记者走进市广锦新材料有限公司BDO—PBAT一体化项目施工现场,只见吊臂挥舞、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抢时间赶工期。
“当前,项目已完成设计进度96%、采购进度88%、施工进度52%,主装置设备全部到位,整体完成70%。”市广锦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浩告诉记者,他们将紧盯进度不放松、瞄准目标不懈怠,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争取明年上半年整个项目完成交付,下半年BDO装置投料试车。
红泥湾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变电站工程现场,同样热气腾腾。记者看到,施工人员正在进行10千伏配电室、消防水泵房、主控楼的装饰装修。
红泥湾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业主项目经理贺智勇说:“工程计划于今年9月底投运。工程投运以后,将满足低碳产业园内国轩、广锦等企业的用电需求及国轩300兆瓦绿电项目的并网送出需求,提高该区域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为乌海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电网支撑和保障。”
这些场景只是乌海各重大项目“快马加鞭”、加速建设的缩影。今年,我市共实施重点项目264个,总投资1951.8亿元。上半年,国轩工业园区绿色供电300MW光伏发电等一批项目陆续开工,内蒙古美邦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四氢呋喃、1000吨离子液催化剂等一批项目顺利推进,奏响了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奋进曲”。
在各项目建设工地上,施工人员坚守岗位,抢抓项目施工黄金期,全力推进建设。
当前,包银高铁乌海南站站房工程主体结构全面完工。“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外立面幕墙龙骨焊接、内部装修样板施工等。下一步,我们将集中力量进行站房外立面装饰装修和内部精装修施工。按照施工计划,乌海南站站房预计10月中旬完成外立面装饰装修施工,12月底完成内部精装修施工。”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包银高铁站房工程项目经理部乌海南站工区经理张首磊介绍说,乌海南站建成后可同时容纳800余名旅客候车。
全线跨度最长转体梁成功上跨转体黄公铁路、乌海特大桥工程首榀预制箱梁成功架设、乌海站站房工程外立面全面完工……包头至银川高速铁路建设工程(乌海段)的变化日新月异。
在乌海阳光炭素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煅料项目现场,设备调试已进入关键阶段。乌海阳光炭素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极糊生产基地、国家电极糊行业标准制定单位。项目投产后,将实现原材料自产自销,既能提升原材料的质量,又可以保证电极糊产品的质量,实现电极糊产业链的延伸,年生产成本可降低约900万元。
各项目抢工期、抓进展,眼下,全市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拉满:截至目前,重大项目已开复工233个,开复工率84.5%,完成投资105.8亿元。
高质量 项目建设向“新”发力
要速度更要质量。以“绿”引领,循“新”出发,向“质”而行,一批突出新质生产力的项目在乌海加速推进。
宜昌兴发集团总投资26.65亿元的年产20万吨工业硅一期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共分两期,一期、二期建设规模均为年产工业硅10万吨,后续规划建设有机硅下游特种硅材料、硅橡胶、硅油等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从工业硅、有机硅单体—硅橡胶、硅油、硅树脂—高性能有机硅密封胶的循环经济产业,对我市调整产业结构、打造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绿色“超级蓄电池”——乌海抽水蓄能电站全速推进。“项目建成后,将为内蒙古电网提供优质的调峰电力,有效改善电网供电质量,促进蒙西地区大规模风力、光伏发电并网消纳,每年可消纳新能源电量约26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5.05万吨、减少标准煤消耗约35.86万吨,将为乌海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绿色能源消纳基地提供有力支撑。”内蒙古电力集团乌海抽水蓄能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文博说。
在清陶能源乌海项目现场,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大型机械轰鸣,塔吊作业不停。
清陶能源从上游专用原材料到固态电池制造,再到固态电池应用与回收,实现了固态电池全产业链布局。其制造的固态锂电池从根本上解决了锂电池的安全问题,具有能量密度高、耐高温、长寿命等优点,已在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领域推广应用,市场前景巨大。
“该项目总投资70亿元,计划建设5万吨固态电池专用材料、10GWh固态电池及储能系统,以及配套的风光新能源与储能电站。项目达产后将新增总产值超150亿元,新增就业1500余人。项目一期占地面积315亩,建成后将具备生产5万吨固态电池专用材料产能,今年开工,2026年一期全部建成投产。”清陶乌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综合办主管贾云波表示,项目通过打造固态电池专肌材料零碳产业园,为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及乌海新能源产业转型提供强劲支撑。
……
有向“新”的勇毅,更有向“厚”的底气。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内蒙古广远煤炭综合产业园、金嵘百川千万吨级煤炭绿色加工贸易产业园、骏平300万吨焦化整合等项目正稳步推进,为乌海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挑大梁”。
唯拼搏者进,唯实干者胜,唯担当者赢。为力促这些重大项目快开工、快投产,我市实行“争先进位、赛马比拼”工作机制,以挂图贴牌、排名比拼、督办考核等措施,推动项目早落地、快建设、见实效,实现项目数量、建设质量、投资总量“三量”齐升。
“接下来,全市上下将继续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聚焦项目干,千方百计破解项目建设堵点难点。”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号角声声,战鼓阵阵,乌海正以奋斗之姿,努力在新一轮项目建设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