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完备的教学楼,“高大上”的住宿环境,崭新漂亮的图书馆……这几日,乌海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乌海一中”)新校区正式投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如此大规模的整体搬迁,这在乌海一中建校史上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次”。
作为乌海教育事业的“先驱者”和“顶梁柱”之一,乌海一中在乌海学子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自20世纪60年代建成起,乌海一中致力于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并为国家和乌海地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三所学校合并成的“最高学府”
如果要追忆乌海一中的历史,那还得从20世纪50年代末在乌海地区发展史上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说起。
1959年,为保障包钢一号高炉顺利投产,乌达矿区及桌子山矿区相继展开“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1959年4月,桌子山矿务局正式成立,在积极建矿办厂、建设机关办公室和家属住宅区的同时,企业办学也马不停蹄地开展起来。
而在此之前的1958年,桌子山矿务局已经成立了“桌子山矿区一完小”,随后又改称“海勃湾市第一小学”。该校在1960年时附设了一个初中班,俗称“戴帽班”,共有学生20余人。
这种“戴帽班”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解决教育需求,由教育部提出的一种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简而言之,就是学校可以在原有建制不变的情况下增设高一级的学育班级,以解决学生升学级的问题。比如在小学增设初中班、在中等专业学校增设大专班或者在师范专科学校增设本科班等。
海勃湾市第一小学的“戴帽班”只存在了一年时间。1961年,该校便正式成立了初中部,名为“海勃湾市第一中学”,校址位于如今的海勃湾区千里山东街、现海勃湾区第一小学东侧。
在此之前的1960年9月,桌子山矿务局还成立了一所煤炭技校,名为“桌子山矿务局中等煤炭技工专业学校”。但这所技校在1961年9月便宣告“下马”,随后被改名为“桌子山矿务局职工子弟中学”,其校址便位于今海勃湾区新华东街、乌海市第一中学旧址所在地。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海勃湾市第一中学和桌子山矿务局职工子弟中学外,当时海勃湾地区还有一所学校设置有初中班,即成立于1959年的西卓子山水泥厂职工子弟学校。
虽然这3所学校都设置了初中班,但考虑到20世纪60年代初的办学条件,当时的学校无论是教职工还是学生都非常少,学校的设备也比较简陋。因此,为整合资源并提升教学能力,从1962年3月起,当时的海勃湾市便对以上3所学校的初中部进行了合并,合并后的学校使用了桌子山矿务局职工子弟学校的校址,即今海勃湾区新华街东段南侧乌海一中的旧址,并将新学校更名为“海勃湾市第一中学”。
1976年,乌海市成立,海勃湾市第一中学也随之更名为乌海市第一中学。
曾任乌海一中副校长的杜万海给记者描述了乌海一中校园早期的模样:校园里的建筑非常简单,一座2层砖混式教学楼、一座2层砖混式学生宿舍楼。教学楼在西面,南北走向,坐西朝东;宿舍楼在南面,东西走向,坐南朝北。还有一座礼堂兼餐厅可供师生一起就餐。学校周围没有居民区,没有道路,基本全是沙滩。
在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中,随着海勃湾区城市开发建设,乌海一中的校园也在不断转变容颜。教学楼、宿舍楼、科技楼相继拔地而起,高标准的塑胶操场能容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学校附近的风貌也逐年发生变化,楼多了、路宽了,道路两边的行道树也从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
遮天树荫掩映着安静的校园。它的每一段变化都代表着一次变革,见证着它一步一个脚印地从一所矿办学校成长为自治区级重点中学,它成了乌海学子梦想的殿堂,也成了乌海人民记忆中的地标建筑。
乌海市第一中学原址。(赵荣 摄)
令人难忘的建校过程
由3所中学合并而来的这所学校曾经是乌海地区的“最高学府”。
众所周知,教育担负着价值传承、价值规范和价值引导的重要任务。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教育都离不开价值观教育。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教育的目的仍是毛泽东同志1957年提出的“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因此,在这一段过程中,学校极为重视思想引导工作。莘莘学子在学校的引导下,各个班级都有学雷锋小组,学雷锋做好事成为学生的“日常功课”。乌海一中的历史资料中曾有这样的记载:仅1963年3月到7月,全校师生就收到感谢信、表扬信100多封。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学校把每年的3月确定为学雷锋活动月,这个传统延续至今。
文化知识学习之余,学生便走出教室,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抗洪抢险、修建铁路、义务铺路、义务植树……到处都有学生的身影。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下厂、下乡参加义务劳动,与工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显然非常符合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基本国情。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除了拥有较高的文化知识,还拥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也让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顺利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砥柱中流。
乌海一中的离退休干部、曾担任过副校长的杜万海和原党政办公室主任黄毅都曾是乌海一中的学生,也都还记得这段岁月。黄毅回忆,当时他们在下海勃湾参与治沙造田,开垦了数十亩荒地用来种植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得收获便用来改善师生的伙食。
此外,学校还组织师生参加建砖窑、烧白灰、修防空洞等劳动。他们不断搞发明创造,试着生产过炉盘炉盖、水泥电杆、三极管,制造手摇风箱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经历也完整地保存在了校史馆的档案中。
当时,乌海一中所在的区域还没有围墙。杜万海说,是全体师生经历3年的艰苦劳动,利用课余时间动手拓土坯,才修建起学校1300米长的围墙。
当时的课程设置也比较符合实际,例如物理、化学等课程都名为“工业基础”;动物、植物及生物课程为“农业基础”。1975年,校办工厂试制月地动仪成功,次年就批量生产,通过内蒙古教学仪器公司供区内各地,还曾远销到山西、山东等地。
1976年,海勃湾市第一中学正式更名为乌海市第一中学。
这是一次堪称里程碑的改名。从这一年开始,学校进入全新的恢复与整顿时期,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改善学校环境,师生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靠着10辆手推车一锹一镐地建设校园。一届又一届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学习之余艰苦奋斗,扩建出操场、篮球场等运动场地。
曾于这段时间在乌海一中执教的老教师张万富、杨寅兴都记得这段经历。他们告诉记者,当时下了课,学生和老师就肩并肩去劳动,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讨论课堂上的知识,无论是学习还是劳动,都是热火朝天的。
师道光辉照耀学子前行
1977年,随着教育领域正本清源,中断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恢复,570万考生潮水般涌向考场。
同样是这一年,乌海一中被确定为乌海市重点中学。
从1978年开始,乌海一中组织学生参加高考,当年就有2名学生被大学录取。1979年,乌海一中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35所重点中学之一,也是这一年,乌海一中培养的学子韩志刚考入北京大学,成为乌海学子考入北大的第一人。
沉寂的风帆缓缓张开,起航的汽笛声传千里。
到1983年,学校已有49人被高校录取,乌海一中成为乌海地区大专上线人数最多的学校。
这一切,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
从20世纪60年代建校伊始,乌海一中就拥有一支治学严谨、默默奉献的教师队伍。
杜万海回忆,当时为支援祖国西部建设,许许多多的高级知识分子云集到乌海地区,包括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老牌名校的大学生;也有一些因历史问题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下放”来的专家学者,他们共同组成乌海教育事业早期的奠基人。
他们中有一生坎坷、始终不渝的英语教师方子扬;有知识渊博、被大家尊称为“活字典”的语文教师李达贤;有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的获得者杨寅兴……他们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1962年,20多岁的杨寅兴从家乡来到西卓子山职工子弟学校,当了一名教师。之后,他入职合并后的乌海一中,成为一名英语教师。当时,杨寅兴并不是学英语专业的,他专修的是俄语,英语对他来说也是一门新的语言。怎么才能教好学生呢?杨寅兴说,那就从自学开始。
没地方去买教材,杨寅兴和同事们就靠着北京电台、山西电台中的英语口语教学节目自学口语、自编教材,学会了再去教学生。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教学资源都比较单调,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杨寅兴想尽办法寓教于乐。
“当时最常做的就是教学游戏,比如传话,学生们列队在操场上,老师告诉排头一句英语口语,大家依次传递,最后一名大声报出来,经常传着传着就跑偏了,大家哄堂大笑,但却记住了这句英语。”杨寅兴说。
黄毅和杜万海也记得当时李达贤老师的“活字典”水平。“有淘气的学生故意找了很多生僻的词和字去请教李老师,李老师一一细致解答,分毫不错。在那个字典缺少的年代,有这样的老师,真是学生之幸。”杜万海感慨地说。
有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学生们也力争上游。到1989年,乌海一中高考升学人数首次突破百人大关。
勠力同心共创百年名校
1996年,对于乌海一中来说,又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当年7月,按照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决定取消乌海一中的初中部,改为普通高级中学。
这一年9月,张德洊被任命为乌海一中校长。据张老回忆,乌海一中办学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也迎来迅速发展的最好时机。
1997年,学校出台了《乌海一中1997—2002年发展规划》,大力加强了队伍、制度、精神文明和硬件4个方面的建设,使学校的教学工作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高考成绩连年提高,4年迈出了4大步:1997年上线(定向线)182人,被评为乌海市高中教学质量先进单位;1998年上线223人,同年通过了自治区教育厅检查验收,成为我市第一家普通高中管理先进学校;1999年上线284人,2000年上线406人,1999年和2000年连续两年包揽全市的文、理科第一名,1999年文科第一名刘显蜀的总成绩进入自治区文科总分前5名,创建校以来的最好成绩。
教学质量大幅提升的同时,乌海一中的办学环境也在不断优化。张德洊在一中当校长的时候,被教职工们称为“不爱回家的校长”,因为他几乎全天都在学校里转悠,大到教学楼规划合不合理,小到教职工能不能喝到热水、备课室够不够用等,都在他的关注范围里。
他不知道的是,若干年后,乌海一中迎来了另一位与他作风和性格都很相似的“张校长”——现任校党委书记张树——一个同样“不爱回家的领导”,他总是在早晨与上早自习的学生一起进校园,晚上和值夜班的老师一起出校园,校内的所有人和事,都在他的心里。
从2000年到2024年,乌海一中经历了多次改革,始终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宗旨。该校历年的高考成绩稳居自治区前列。今年高考中,该校2名学子被清华大学录取,75名学子被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吉林大学等“985”重点院校录取,235名学子被“双一流”院校录取,近600名学子被提前批和一本重点院校录取。
乌海市第一中学原址。(赵荣 摄)
近20多年来,学校还获得了自治区首批重点中学、自治区首批示范高中、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全国学校美育研究基地、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全国篮球特色学校、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自治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自治区首批新课改走班制选课试点学校、自治区首批教育信息化应用试点单位等诸多荣誉,已成为我市办学水平最高、享誉自治区的优质示范高中,校友遍布世界60多个国家、地区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从1961年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一中人栉风沐雨、开拓创新,凝聚出“追求卓越、和谐创新、敬业勤勉”的一中精神,他们带着乌海人民的热切期盼,义不容辞地扛起了教育兴学、成风化人的重任。
今年7月,随着新校区搬迁工作的全面完成,乌海一中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所老牌重点高中要在新环境中大展身手。
乌海一中新校区位于滨河二期西片区,总占地面积207亩,规划总建筑面积93714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81226平方米,包括教学楼、综合楼、风雨操场、游泳馆、图书馆、实验楼、学生餐厅、教职工餐厅、学生宿舍、教师公寓、地下停车场、标准田径场及室外运动配套设施,可满足3000名学生教学实验、生活后勤、活动场地、实施全寄宿制管理以及青年教师住宿等需求。
对此,许多一直关心、关注着乌海一中发展的市民都觉得非常欣慰。今年已82岁高龄的杨寅兴老人就表示,听到乌海一中搬迁的消息,感觉非常欣慰:“新校区硬件设施的完善和师资水平的提升,对比50年前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孩子们在这样的条件下学习,一定能出更好的成绩,拥有更加广阔的未来。”
已退休的乌海一中名师勾宁华也觉得,新校区地理位置更好,安静、舒适,适合学生专心学习,教学条件也得到了提升,能给学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我去参观过新校区,硬件设施当真不输很多大学。”18年前毕业于乌海一中的市民曹建波说,“学弟学妹们赶上了好时候,希望大伙儿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好好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
百舸争流千帆竞,长风破浪正当时。
我们也祝福乌海一中,希望他们能在新征程上继续踔厉奋发、笃行实干,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创造新业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