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花开别样红——我市全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综述

5月的乌海,大地绿意盎然,鲜花竞相开放,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行走在这片土地上,处处能看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各族人民手挽手、肩并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描绘着新时代乌海民族团结的壮美画卷。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全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市呈现出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贡献了乌海力量。


坚持政治领航 夯实组织基础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我市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全市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坚守维护民族团结重大政治责任,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乌海大地,推动乌海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我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市级领导牵头的6个专项工作组,制定印发了《乌海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修订版)》《乌海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将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等地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主阵地,同时,立足自身实际,逐步形成“五带三线三矩阵”的工作布局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N”进“一进一主题”的创建模式,以及“海纳百川 和美与共”的创建品牌。


此外,我市坚持依法治理,努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修订完善《涉及民族因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将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纳入市、区、镇(街道)三级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和台账管理体系,加强对涉民族因素舆情的监测、分析、研判、处置,防止其他领域风险向民族领域传导演化;依托全国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试点,全市整合划分为786个网格,实行“一格一长一警一专多兼”,全面开展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化解等8大项141小项任务,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建立三级民族工作网络,打造四级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39个,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保持在96%以上;建立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年均受理处置群众诉求60万件,累计解决群众诉求13.37万件,信访“三率”居全区前列。


深化宣传教育 夯实思想基础


精彩的快板演奏、多姿多彩的实物展览、创意十足的“微中国游览”、鼓舞人心的书画作品……近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基层行主题宣讲暨“石榴籽e起来——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活动在我市举办。


活动期间,接地气的主题宣讲、“共赏摄影书画展 共话民族情”摄影书画展、“民族团结 同心向党”非遗展、“海南游礼”文创产品展示等丰富的活动轮番开展,展现出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为各族干部群众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当日,由海南区第一小学、第三小学等学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奋进新时代 翰墨颂团结”书画创作活动同步进行。活动现场,学生们用自己创作的民族团结相关主题的书画作品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书写民族团结相关主题的书法作品,我的爱国主义情怀被点燃了。之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和同学融洽相处、互帮互助,争做民族团结进步的维护者、宣传者、践行者。”


根深方可叶茂,本固才能枝荣。近年来,我市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分众化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在党员干部中抓教育全覆盖,各级党组织依托组织生活举办学习会1100余场次;在青少年中抓教育融合,开设“红领巾思想讲堂”“云思政”线上课程等教育平台;在社会大众中抓宣传教育广扩面,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行动,推出“悟源云课堂”精品课,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网络专栏,刊发新闻报道2000余条,阅读量569.9万次,成立“红石榴”宣讲团、志愿服务队,组织各类宣讲活动2500余场次。


同时,我市建立“乌海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人才库”,命名教育、研究、实践基地20家;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十大行动”。目前,全市共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2人,自治区道德模范19人;入选中国好人榜12人,入选内蒙古好人榜102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6个,模范个人7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56个,模范个人68人……一批批民族团结进步典型,谱写出了一曲曲各族群众心手相连、亲如一家的赞歌。


贯彻新发展理念 夯实物质基础


力量生于团结,幸福源自奋斗。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聚团结奋斗合力,推动民生发展稳中向好,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国内首家BDO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挂牌成立,全球最大BDO一体化生产基地初见规模,乌海及周边地区绿色能源消纳基地破题成势,“阿电入乌”区域新能源合作项目启动,乌海抽水蓄能电站等16个新能源项目稳步实施,5个BDO及下游产业项目进展顺利,兴发有机硅一体化等项目加快建设……


——建设共享社区环境。建成一刻钟社区生活圈试点12个,更新市政管网81.5公里,新建“口袋公园”17座,改造完成老旧小区60个,建设棚户区住房2538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790套,自治区下达房地产“三难”问题全部解决。包银高铁乌海段等工程进展顺利,S217海勃湾绕城段等4个项目建成通车,打通断头路38条……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持续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力度,制定教育、医疗高质量发展“1+N”工作意见及配套政策措施,系统推动软硬件提档升级,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0283元,同比增长4.1%。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0436元,同比增长3.7%;农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224元,同比增长6.0%。主要民生指标均在自治区前列……


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夯实社会基础


近日,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医务人员走进海南区拉僧仲街道华苑社区开展了“凝心聚力促团结·左邻右舍一家亲”义诊服务,医生现场解答了居民提出的问题,并为现场群众提供就医和用药指导,用实际行动解民忧、暖民心,呵护群众健康,得到了现场群众的肯定和好评。


“医务人员无偿给我们检查看病,必须点赞。”参加活动的市民王兰高兴地说,“你帮我,我帮你,社会才会更和谐。在我们社区,只要招呼一声,大家不分民族都会过去帮忙,已经形成了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好氛围。”


“通过各种活动,把各民族居民聚在一起,加强了大家的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了邻里感情。”海南区民委副主任包红丽说:“下一步,海南区将根据群众实际需求,着力给各民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带领大家共促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


民族团结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我市坚持将创建工作覆盖到各行各业,从居住生活、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我市还与江苏淮安等3个地区签署各族青少年交流合作协议,跨区域开展“亮丽黄河几字弯”手拉手实践营、“淮乌两地心连心”夏令营等交流活动,深化各族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认识;与新疆塔城等10个地区建立跨区域就业创业合作机制,21家重点企业同自治区15所院校签订“政校企”合作协议,与甘肃兰州等51家劳动力密集地区和区内外院校签订劳务协议及“政校企”合作协议,不断拓宽劳务交流合作平台;发挥“全域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效应,将中华民族文化符号融入景区建设,加快黄河文化博物馆、“母亲河之旅”马拉松赛道等项目建设,推出“乌海十景”精品线路和黄河西行客栈乡村集市、音乐节、帐篷节等旅游项目;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建立流入地与流出地对接机制,与宁夏石嘴山市、阿拉善盟等多个周边地市签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协调合作协议,构建“信息互通、人员互动、衔接互补、共同负责”的良好工作格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扬帆正当时,起航砥砺行。在新征程上,我市各族干部群众将继续团结一心、携手相助、奋力拼搏,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篇章。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