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 人人都是受益者——乌海生态环境一年比一年好

冬日的乌海,银装素裹,室外气温一度达到零下二十摄氏度。尽管如此,在市人民公园,依然有不少市民锻炼身体。


“我来乌海40年了,在以前,每天都能到户外锻炼这件事是想都不敢想,现在环境越来越好了,空气也越来越好,天气再冷我也想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市民刘先生感叹地说。


曾几何时,植被稀少、雾霾频发、沙尘肆虐......没人会说乌海这个北疆小城是个宜居的地方,所以,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对乌海来说已是“华山一条道”。


图片

(资料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把“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有了顶层设计。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这是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提出的更加明确的要求和殷切的希望。


对乌海而言,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为了必须肩负起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必须完成好的重大民生工作。


为此,我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抽调专人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印发了《乌海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和治企、治水、治矿、治场、治车、治路、治气七个专项工作方案,以零容忍的态度狠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图片

(资料图)


三年来,我市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力度累计投入资金42.78亿元,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364个,全力解决环保突出问题,下决心把污染治理好、把生态建设好。


三年来,我市全面抓好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七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我市中心城区剔除沙尘超标天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3.3%,PM2.5、PM10和臭氧浓度创历史最优水平,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提前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万元GDP用水量目标任务,在全区率先建成盟市水权交易平台......“七治”工作的同步发力,使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在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和污染问题,表面上是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结构、发展方式问题。


新发展阶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转型发展关键期,我市坚持把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双碳”“双控”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底线,把节能减排降耗作为引进、建设项目硬指标,倒逼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向绿色要发展红利,努力在生态与发展、美丽与富裕中实现共赢。


我市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巩固煤焦、提升化工、培育战新、拓展装备、优化传统”的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全力打造现代煤化工、硅基新材料2个产业集群和精细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现代能源、可降解材料5个全产业链群,探索出了一条契合乌海实际,以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图片

(资料图)


东源、华恒等超百亿元可降解材料一体化产业项目陆续投产,建设全球最大BDO一体化生产基地;打造以光伏全产业链和新能源电池为主要方向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国轩高科、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全产业链项目加快推进。建成投用光伏+矿山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项目5个,全区首个跨盟市合作绿电项目签约落地,新能源新增并网35万千瓦......短板产业在补链,优势产业在延链,传统产业在强链,新兴产业在建链,一条条现代化产业链正在“高”与“新”中不断形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乌海有必胜的决心,也有拳拳到肉的措施——


2023年,我市中心城区PM10、PM2.5年均浓度较2015年分别下降25.5%、43.5%,较2018年分别下降6.0%、21.2%,实现大幅改善。同时,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较2015年下降25.2%,较2018年下降9.8%,曾被雾霾笼罩的天空逐渐被擦亮;


黄河乌海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在Ⅱ类,国考断面水环境质量改善状况居全国前列;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越来越多的绿色在山川大地蔓延,一座座精致的公园让市民在“生态留白”中享受美好生活。


图片

(资料图)


如今,从甘德尔山麓到乌海湖畔,从口袋公园到美丽乡村,一幅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生态和美的“高颜值”画卷铺展开来,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人民群众在清爽、惬意的环境中享受到更多“生态红利”。


【短评】

生态兴则文明兴。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道必答题。这是一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更是一份写在人民心里的答卷。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其中,人人都是受益者。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满:发展之“绿”,将是乌海坚定不移、始终保持的“底色”。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