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体艺术 一桥一文化 一画一风景

甘德尔河畔的浮雕。(石历增 摄)

学府东桥下的彩绘和雕塑。

精心美化城市。

水塔“换新装”。

口袋公园五彩缤纷的地面彩绘。

居民小区里的文化墙。

■我爱乌海 拍出精彩

我们城市的文化范儿①

本报记者 赵荣 文/图

一桥一文化,一画一风景。

当颜色单调、枯燥乏味的桥梁、墙壁、水塔等建筑披上多姿多彩的“外衣”,无论是久居乌海的市民,还是初到乌海的外地游客,都会被别具风格的墙绘、涂鸦所吸引。墙体彩绘在扮靓城市的同时,也成为城市传播精神文化、弘扬文明新风的宣传阵地,让人们浸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

海勃湾区学府东桥下形态各异的红嘴鸥“漫天飞舞”、蔚为壮观,两侧曾经灰扑扑的毛石墙面变得五彩斑斓,蓝天、白云、沙漠、湖泊,栩栩如生的红嘴鸥翱翔其间,它们或展翅高飞,或恩爱嬉戏,或捕食喂养,一二独立,三五成群,构成了一幅生态乌海的美丽画卷。在凛冽的寒风中,站在桥边,仿佛能听到鸥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学府西桥下,14根立柱彩绘着鸟、兽、太阳神等古朴端庄的桌子山岩画。桥体护坡两侧则是大面积的泥塑立体画卷,一幅以动物、森林为主题,内容写意,表达手法较为卡通,呈现一派祥和且富有趣味的动物世界,太阳、宫殿、巨石、树木、飞鸟、走兽,画面热闹却和谐共生,是为家园,似为梦境;另一幅泥塑仿照乌海的特殊地貌,展现了一幅较为多元的画面,岛屿、渡船、鲤鱼、集市、浪花、湖泊、祥云,篇幅严谨,立意明确,既有地方特色,又具江南水乡的风情,好一派生态新城、旅游胜境。夜晚,两幅画卷在“蓝天”灯光的映照下分外抢眼。

“单调的水泥色桥墩、护坡有了色彩的加持,变得活泼。坐公交车的人经过这里,最先看到的是粉刷一新的桥梁护栏,接着就是各色画卷……人们在车上愉悦地谈论着墙体绘画,聊着城市变化,感觉着朝气蓬勃的一天。”市民张雪梅说,“近两年,公园、绿地、居民小区以及各个建筑物上的彩绘明显多了,多了色彩,也多了活力。”

市公用事业发展中心工程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学府东桥是包兰铁路与海达街交会的公铁立交桥,桥梁建成年限长,护坡毛石自然风化、起砂,覆盖彩色涂料后有隔绝空气、延长使用寿命、保护建筑物的作用。施工时,在保持毛石墙原始肌理的同时,局部辅以泥塑造型,增加图案的立体感。“红嘴鸥”泥塑施工时要求塑形和着色要1∶1真实还原,并与沙漠、天空背景形成较好的视觉冲击。“学府桥位置特殊,项目立意、选材、工艺等经过多方讨论最终定稿施工,是我市桥洞文化的核心项目和标杆。”该工作人员说。

智慧的建设者还将党建、廉洁文化等内容与乌海湖、草原、沙漠等元素相结合,通过绘画的形式装饰居民小区、公园、桥梁等。

“每一幅墙体彩绘或浮雕都要经过构图、修改、起形、上色等工序。在构图时,我们要将城市的各个元素融入绘画中,让市民在游玩之余能更深刻地了解城市。”彩绘参与者刘建萍说,“枯燥、单调的水泥桥墩在我和队友手中变得色彩斑斓,能为美丽乌海贡献一份力量,我觉得很自豪。”

“公园内的彩绘营造出‘处处是课堂,时时悟廉洁’的氛围,一幅幅生动的墙面彩绘让廉洁文化可感、可触、可亲近、可传播。”海勃湾区西水新港小区居民李燕说,她每天都能看到不少人驻足彩绘墙前学习欣赏。

甘德尔河拦河坝两端镶嵌的浮雕意蕴深刻、恢宏大气,弥漫着浓厚的文艺气息;车站南路旁的巨型水塔彩绘线条流畅、主题鲜明,抒发了爱党爱国的真挚情怀;廉洁主题公园寓教于景,墙体上喷涂绘制了“克己奉公”“却金暮夜”等15个与廉洁主题相关的故事;市第一中学东侧的口袋公园,桥体下部分立面被美术爱好者用鲜亮、活泼的颜色绘制出一幅幅运动画卷;乌达区锦绣花苑小区一面面围墙经过升级改造,彩绘作品让主题教育文化氛围浓厚,也让老小区展现新颜……

漫步在乌海,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墙体彩绘,一块块匠心独运的浮雕,为萧瑟的冬日增添了亮色,为人们呈现一场场视觉盛宴。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