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区拉僧仲街道新桥社区“暖心桥”志愿者看望辖区困难群众。
本报记者 段维娜 文/图
在乌海,一个个“活雷锋”为需要帮助的居民和游客提供应急救援服务;学校大礼堂里,志愿者们以“小故事”阐述“大道理”,为中小学生讲解宪法、民法典、刑法等法律法规;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志愿者和老人们拉家常,为他们带来免费体检、健康知识讲座……乌海城乡的街头巷尾,一个个理论阵地、一次次暖心服务、一桩桩惠民实事在这里上演。
穿梭在乌海大街小巷的志愿者,他们围绕文明风尚行动,开展文明行为引导志愿服务;围绕乡村振兴,组织实施政策宣讲、技术培训、电商促销、助耕助收等志愿服务项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守护青山、守护绿水等志愿服务项目……以点点微光汇聚成曜曜星河。
品牌服务特色化
区位有别、定位有差,志愿服务也不可一概而论、千篇一律,如何因地制宜让需求“精准触达”呢?
立足实际,打造健全具有本土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
“凸显特色,打造品牌”,成了我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突出重点。
“志愿服务担使命,孝老爱亲暖人心!”在今年冬至节前后,我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志愿者带领团队开展走访入户慰问活动。
“香!好吃,冬至我能和老伴吃上热腾腾的饺子,要谢谢大家!”12月22日,海勃湾区海北街道东环路社区开展关爱老人志愿服务活动。在现场,大家有的切馅儿、有的和面、有的擀皮儿、有的包饺子,讲着各自日常故事、交流着冬至过节习俗、相互学习包饺子技艺,说说笑笑,其乐融融。“每个人只有把孝老爱老付之于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关爱老人,让周围的老人感受到温暖,整个社会才能更和谐,尊老爱老的氛围才能更加浓厚。”东环路社区党员志愿者弓利萍说。
其实,像弓利萍这样的社区党员志愿者,散落在你我周边的每一处。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仅将自己的生活经营好,还不忘回馈社会。据统计,全市累计建立志愿服务队748支,注册志愿者达到11.47万名,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20.5%。为进一步扩大志愿服务的覆盖面,我市着力构建网格化服务体系,实现了志愿者、服务内容、服务对象的有效对接,扩大了志愿服务在基层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我市着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为单位,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以资源整合为抓手,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
群众来“点菜”,志愿服务队精心“配餐”。我市各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建立专业队伍,针对群众实际需要,实现中心、站、所每年有计划、每季有主题、每月有重点、每周有活动,并突出主题特色,打造“一站一品牌、一所一特色”。
我市聚焦空巢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广泛开展“邻里守望”“扶贫帮困”“美丽环境”等一大批惠民生、接地气的志愿服务项目,形成具有乌海特色的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式志愿服务项目库,促进志愿服务个性化、品牌化的建设。
志愿项目常态化
高质量打造乌海志愿服务体系,特色志愿品牌项目是关键。
海南区拉僧仲街道新桥社区打造的“暖心桥”志愿服务项目,成立初期只有10名成员,在大家的暖心带动下,现在成员增加至60余人。振兴小区居民郭栓枝是一位新进成员,看到社区事多人少,平时就爱帮助人的郭栓枝也加入了到“暖心桥”志愿服务中,帮助社区收集小区居民的意见诉求。如今,郭栓枝已经成为社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情报员”。“我们每个人付出一点,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相信自己的家园会越来越好,越来越有爱。”郭栓枝说。
据了解,“暖心桥”志愿服务项目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全方位开展有“社区温度”的志愿服务活动。从2021年至今,为辖区居民开展各类便民服务1500余次,调解邻里、物业等各类矛盾纠纷80余起,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日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明办举办的2023年度全区“我帮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新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暖心桥”志愿服务项目获评三等奖。
“暖心桥”志愿服务项目只是我市推进志愿服务项目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组织动员广大志愿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努力弘扬雷锋精神、争做志愿先锋,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地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项目化发展。目前,我市已孵化“唤醒沉睡的‘心’”——全民公益急救普及培训、超高压供电公司“1233情暖童心”儿童帮扶等30个志愿服务项目,培育“我帮你”系列35个特色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类别涵盖宣传宣讲、法律普及援助、科学普及、生态环保、关爱老人儿童、关爱青少年、文明劝导等方面。
如今,“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