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美术:人才辈出 精品迭出

乌海建市以来,美术事业蓬勃发展。如今,我市美术创作群体已成为自治区美术界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部分美术门类在自治区占据优势地位。


本期文化会客厅,我们邀请李福祥、降玉琳、王章一、张德育、张胤洲、全立新、付作栋等我市美术事业的见证人与参与者,一起探讨乌海美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李福祥(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李福祥作为我市美术界的代表性人物,见证了我市美术事业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乌海地区开发之初,当时即有美术爱好者进行创作,但均为单打独斗,没有形成艺术团体,更谈不上美术事业的规范化发展。


1976年,乌海市成立,我市美术事业迎来了转折。建市后,市文联主管我市的美术、书法、摄影工作,1978年成立了协会。当时我市的美术、书法、摄影爱好者同在一个协会。1980年,举办了乌海市第一届书法、美术、摄影展。当时我市还没有太多的市民学习美术,协会主席都家麟四处打听我市的美术人才,鼓励我市美术人才投稿参展,最终在展览上展出美术作品21幅。当时投稿参展的我市美术人才为21名,包括1名女性,这可以说是当时我市美术领域的全部人才。有了协会,有了展览,我市的美术人才有了组织,有了发挥才华的平台,但平心而论,当时我市无论是美术人才还是作品质量在自治区范围内都处于下游的位置。


此后,协会历经多次变革,1992年,市美术摄影家协会成立。2001年,市美术家协会注册成立。由美术、书法、摄影爱好者同在一个协会,到单独成立市美术家协会,我市的美术人才队伍在壮大,美术作品质量在提高,美术事业在发展。”


降玉琳(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降玉琳老师自幼热爱绘画,现已年近八十岁,每日依然坚持作画。降玉琳在市文联成立的最早协会中担任理事,见证了我市美术事业发展的点点滴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都家麟和闫立功是我市美术事业发展历程中绕不开的两位老师,他们在我市美术事业发展上起到了‘火车头’的作用。


1978年,都家麟到市文联工作,我市美术、书法、摄影同在一个协会,他担任协会主席。他组织各类艺术交流活动,鼓励协会成员潜心创作。当时举办展览,都家麟四处筹集经费,联络美术爱好者。日常工作中,他积极发展会员,每天骑着自行车到处跑,为协会发掘人才。闫立功是协会副主席,他在促进协会发展的同时,积极培养美术创作人才。我市建市之初,闫立功在海勃湾区文化馆开展美术公益培训,持续数年,为我市美术事业的后续发展培养了人才。


回看过往,都家麟可以说是我市美术事业正规化发展的奠基人,闫立功对我市美术人才培养方面贡献良多。两位前辈的努力,为我市美术事业的后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立新(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全立新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在我市教育美育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我市美术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与我市的美术教育发展同频共振。1985年,在李贺年、王小雷、王文斌等人的努力下,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海勃湾矿区分校(后更名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乌海分校)落户我市,这是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在自治区开办的第一家分校。


该分校落户乌海以后,我市美术界现今的骨干力量大部分参加过学习,大家系统性地接受了美术的理论知识与技法训练。该分校培养出我市一大批美术骨干,极大扩充了乌海美术队伍的阵容。


除该分校以外,乌海市职工中专(乌海市职业技术学校前身之一)也开设美术类相关专业,最多时曾开设有13个教学班,有学生600余人。2005年,我市职业教育资源经过整合,组建成立了乌海市职业技术学校。学校成立后,成立了10余个美术类工作室,取得了很好效果,尤其是版画工作室成员创作的艺术作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同时,学校与呼和浩特市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推荐优秀学生进入学院美术专业进行深造。


除此以外,乌海市职业技术学校自2017年以来为我市离退休与下岗人员开展免费美术培训。学校老师对美术零基础的学员进行培训,直至他们可独立作画,投稿参展。学校连续举办数期培训,100余名美术零基础学员接受培训,举办了画展。


我市的美术教育一直延绵至今,为我市美术界培养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实现了美术教育与美术事业发展的相互成就。”


付作栋(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近年来,我市的雕塑创作在自治区占有领先地位,并在全国雕塑界逐渐打响名号,涌现出了不少人才,并形成人才梯队,付作栋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我市雕塑家创作的作品主要以蒙古族和草原题材为主,也涉及社会人文类题材,艺术水准已达到自治区一流水平。目前,自治区雕塑界共有5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我市有2位,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可喜的是,我市雕塑事业后继有人。现在除我以外,我市还涌现出了赵沛吉、卜晓灿等人,还有部分学生学习雕塑创作,我市雕塑创作人才梯队趋于完善,雕塑创作有望在今后继续在自治区雕塑界维持领先地位。”


王章一(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王章一最初的工作是画电影宣传画,他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涉足我市美术界。2001年,他当选为市美术家协会主席,2007年,他成为我市首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连续担任市美术家协会主席16年。对于我市美术创作取得的成绩,他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市美术家协会始终坚持‘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定文化自信,注重四抓(抓活动、抓队伍、抓创作、抓管理),强化组织建设。


第二,我市的政策扶持。市美术家协会最初的经费来源于协会拉的赞助,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不可持续,后我市根据协会创作需要,每年下拨资金,协会有了较为稳定的经费保障。


第三,市美术家协会日常举办美术活动,提升我市美术人才的创作水平。协会每年固定举办年会和展览,日常举办采风活动。


第四,市美术家协会注重少儿美育工作。建立以市青少年宫为中心的少儿美术创作基地,辐射带动我市少儿美术教育发展。注重少儿美术教育,在自治区各盟市美术家协会的日常工作中是比较少见的。


第五,市美术家协会组建专业美术团队,保持我市人才的创作黏性。协会于2014年成立‘写生真快乐’创作团队,现有人员50余人,为我市美术人才提供了交流、沟通、创作的平台。”


张德育(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艺术是需要交流的,没有交流的艺术是死艺术。市美术家协会始终与自治区及全国美术团体保持着较高的交流频率,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交流方式,提升我市美术人才的创作水准。


“2017年以来,市美术家协会每年邀请全国知名美术家深入我市开展‘魅力写生乌海’活动,活动为期10天。活动期间,协会组织本土画家观摩学习。该活动已成为协会举办的常态化活动之一,迄今为止,已有20多位国家级美术名家走进我市,带动了我市本土画家写生、创作水平的提高。2017年,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乌海写生基地在我市挂牌成立,这是内蒙古美术家协会首个挂牌的盟市写生基地。2018年,市美术家协会推动建立了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乌海润森教育写生创作基地、内蒙古美术家协会沙恩国际庄园写生创作基地,为市美术家协会引进更多艺术团队走进乌海、宣传乌海奠定了良好基础。市美术家协会积极邀请国家级美术大家来我市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举办了油画培训班、国画培训班以及邀请展、巡回展、个人展等多类型美术展览,发现美术创作优秀人才,推动我市美术事业的发展。市美术家协会在‘请进来’的同时,积极组织我市美术人才投稿参加国家级和省市级美术大展,外出进行集体采风等活动,拓宽我市美术人才创作视野。”


张胤洲(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我市美术事业经过4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我市美术人才由最初20余人,发展至如今的数百人,这在一个人口只有50余万的小城是难能可贵的。截至目前,市美术家协会拥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8名,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54名,市美术家协会会员400余人。


“我市美术界先后涌现出降玉琳、张德育、靳文艺、张胤洲、王章一、付作栋等在自治区和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画家。近年来,我市美术人才在国画、油画、版画、雕刻等国家级和省市级展览中多次入选获奖,我市的美术人才和作品质量有了大幅提高,在自治区美术界的地位有所提高,女性美术人才大幅增加。目前,我市美术事业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相比协会成立之初,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培训效果达不到预期、美术人才创作作品无法变现等情况。


首先是我市美术人才大多从事美术培训工作,没有稳定的收入,时间精力多集中于美术培训班上,个人没有过多的时间精力参与我市举办的各类美术培训活动,导致培训效果达不到预期。其次,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我市及周边地区艺术市场发展一般,我市美术人才创作的作品无法变现,影响了我市美术人才创作的积极性。再次,我市美术人才创作水平参差不齐,我市美术创作呈现‘有高原、无高峰的发展现状。最后,我市现阶段美术人才中年轻人较少,有出现人才断层的风险。


下一步,市美术家协会将继续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工作方法,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提升培训效果,持续发掘优秀人才,提升我市美术人才创作水准,改变我市美术创作‘有高原、无高峰的发展现状;以协会和个人名义对接我国艺术市场发展成熟地区,让我市美术人才的创作成果可以变现,激发创作热情,积极发掘年轻美术人才,避免我市美术人才梯队出现人才断层的风险。”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