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贤练习水墨写意人物画。
王士贤漆画《文明畅想曲》。
■唱响“北疆文化”品牌·乌海文化人117
本报记者 赵荣 文/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乌海日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他才华横溢,喜欢写作,热爱编钟古乐,更钟情于绘画的研习、创作;他矢志不渝,曾以漆画扬名,却因严重过敏不得不中断,转身投入到水粉、水墨画的学习中;他的作品先后多次入选国家级、自治区级美术展览,曾获自治区美术创作最高奖“神马奖”;他就是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王士贤。
勤学好问出真知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高低柜、书架、床等家具的玻璃上绘制风景、花鸟、动物等图案的玻璃画颇受人们欢迎,王士贤对于绘画的喜爱便源于此。
那时,边陲小城的乌海人民也同样追求时髦,王士贤的父亲请工匠到家中绘制玻璃画,以作装饰。“我记得那人将颜料涂抹在手指上,手指在玻璃面上滑动着,不一会儿竹子、梅花、荷花、熊猫、鸳鸯等吉祥的动植物便呈现在上面,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煞是好看。”王士贤说,弟弟妹妹们看一会儿就玩儿去了,可他津津有味地一看就是一天,期间还要发出提问。在绘制老虎时,他格外认真,工匠边示范边指点,告诉他上山虎和下山虎有什么区别,老虎的神态、体型又该如何掌握。王士贤边听边画,学会后,将自己画的老虎送给班里每一个同学,因此还得了一个“王画家”的称号。工匠感叹地说:“这孩子,以后肯定能成为画家。”
从那时起,王士贤绘画方面的天赋逐渐显露,并包揽了手抄报、黑板报、绘画比赛的绘画任务。见到儿子如此热衷,父亲便想给他报培训班专门学画,但那个年代的校外培训机构几乎为零,想要找一个可谓难如登天,他只能退而求其次,购买画册、画具让儿子自学。
“我真正的绘画启蒙源于海勃湾区文化馆的少年之家。”王士贤说。1976年,他的父亲打听到海勃湾区文化馆开办少年之家培训班,通过入学考试方可进班学习。考试是画几何体,一群孩子各画各的,王士贤拿出自己的素描工具在画纸上沙沙作画。在老师查看进度时,只听一位老师看着王士贤的画和另一位老师说,我看这个孩子差不多了。果不其然,几天后,他便接到入学通知,和张德育等一众喜欢绘画的孩子开启了人生的绘画之旅。
从素描、速写、色彩等绘画基础学起。在这里,他欣赏过《少女与桃子》《森林之歌》《晚钟》《拾穗者》等世界名画,感受画作中画家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欣赏《面包》这幅名作时,饥饿的孩子抓着母亲,我们仅仅从母亲的背影中就能感受到她的无奈无助。当老师深入讲解时,不仅感动了全班同学,更让我体会到绘画的魅力。”王士贤说。
父亲常说,咱家祖祖辈辈都是普通人,没想到在这一辈儿能出个画家。对此,格外支持。2分钱一根的铅笔别人舍不得买,王士贤却能拥有一整套不同型号的;书店画册数量不多、内容少,父亲便托人从外地购买;甚至于家中专门辟出一隅摆放书桌、素描纸、画夹的“书房”。
热爱加支持,让王士贤在绘画的海洋中尽情畅游。他用稚嫩的线条不断地勾勒,在绘画艺术的领域不断汲取知识与力量,不断进步。
勇追梦想斩荆棘
生活中,人们常常在梦想和现实之间难以抉择,王士贤在高考时同样遇到了这一难题。
填报志愿时,他想报考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进行深造,一向支持他学习美术的父亲却首次表达了反对。“我们家条件不错,我和弟弟妹妹的学习都很好,父亲希望我们都能够考上大学。但当时,我可以带指标高考,进入地质类院校,不仅报销学费、生活费,每个月还会发放补助,但如果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就得自费。父亲担心后续弟弟妹妹再上大学,压力太大,他一个人有可能供不起三个大学生,向我讲清利害关系并严令禁止报考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士贤说。多方衡量之下,他向生活妥协,最终考取郑州煤田职工地质学院。
上大学期间,王士贤虽然能拿画笔画画,但他仍旧不快乐。当听到不少绘画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在第二年考上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后,他心中的烦闷达到了顶点,与父亲商量,要退学重新参加高考,却未能如愿。
1991年,参加工作的王士贤和温柔漂亮、满腹才华的姑娘唐秀敏喜结连理。第二年,在妻子的支持下,王士贤向单位提交了停薪留职申请,并带着家中仅有的2000多元到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工艺设计班进修。他说:“妻子是懂我的,是她成全了我,也是她成就了我。”
学习中,以设计为主、绘画为辅,学习东西方美术史、欣赏各国名画、了解我国传统工艺等。“观念转变、眼界开阔。在了解景泰蓝工艺时,我们到故宫上课,对着实物听老师讲解,亲眼观看做胎、掐丝、烧制的过程。”王士贤说,“在人体结构课程中,我们不仅要从书本上了解,找人体模特实地作画,还要观察生活中的男女老少。为了掌握人体结构绘画,夏季常常在街头盯着路人观察,就连儿子也充当过我的模特。”
一次参观,让王士贤深深被漆画吸引。“在中央民族大学教师画展上,其中一幅画既不是画出来的,也不是制作出来的,我当时特别好奇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能够制作出如此颜色鲜艳、内容丰富的画作,便一直驻足研究,发现落款是我的授课老师后,疑问变成了惊喜。”王士贤说,他当即回到学校敲开了老师办公室的门,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与好奇,在参观老师的工作室后,深深喜欢上了漆画,后被推荐到南京艺术学院开始漆画的学习。
王士贤说,一幅成功的漆画需要经过绘稿、铺色、填彩、打磨、抛光、推光等十几道工序,一幅一米见方的漆画要耗费2个多月的时间方可完成。他从南京艺术学院开始,先后到福建等我国漆画水平较高的地区不断学习,技艺一步步精湛。
热爱绘画不停歇
在漆画学习、创作时期,王士贤的身体产生了由轻到重的过敏反应,以至于不得不放弃漆画。对于热爱绘画的他来说,漆画的中断并没有让他停滞脚步,反而发掘自身更多的艺术潜能。
王士贤回忆,绘制漆画时,开始是打喷嚏、胳膊起零星红点等轻微过敏症状,缓几天或者吃几颗抗过敏药即可。但到后来,浑身上下遍布红斑,脸部肿胀,浑身奇痒难耐,直到抓破皮肤。最严重的时候双眼肿胀,需要用双手扒开眼皮才能视物。就医时,医生说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远离漆画。当时恰逢作品准备期间,老师要他回家,放弃作画,但热爱漆画的他不想就这样半途而废。于是,他每天吃着抗过敏药,顶着身体的不适完成作画。最终在妻子“就算是喜欢也不能搭上生命”“咱们可以选择别的绘画方式”的劝说下,王士贤被迫放弃了热爱的漆画艺术。
2014年,他开始转战水彩、水粉画领域的学习。不论是哪个画种,绘画的基本功相同,对于功底深厚的他来说适应材料后,作画得心应手。
多年来的学习和创作,让他有了一套独特的见解。王士贤说,在风景水彩写生时,要先画天空,天空的色彩直接反映在景物上,是构成画面色彩基调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如早、晚的霞光和碧蓝的天空色彩对景物色调的影响是不同的。在画天空的色彩将干未干时画远景,易取得协调与深远感。再由于天地交界处便是远景,远景较虚,色彩与天空相近,再是因景物中参差不齐的树枝等画上去后,再去补天空,那就费力不讨好了。但如果景物较整体,天空色彩影响不大,又急需抢抓景物的明暗节奏与时光色彩,那么先画景物后画天空也是可以的。而这些理论也被他运用到实际的美术教学工作中。
不仅如此,王士贤从2017年开始研习编钟、古琴等我国古典器乐,还自掏腰包办起了编钟古乐团,带领着一干志同道合的“知音”,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他的绘画作品中,这些元素成为主流。
2023年开始,王士贤师从名家邹立颖,开始水墨写意人物画的研习。水墨写意是我国传统绘画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之一,写意人物也是水墨画中最难的一关。这就要求必须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王士贤说:“水墨技法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来提高,但如何用水墨写意来表现出人的精神状态以至于让自己的作品生动感人,这是我近几年的主攻方向。”
人物小传
王士贤,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市文化馆编钟古乐团团长。
2002年,美术作品《文明畅想曲》入选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04年,美术作品《乐园》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内蒙古自治区美术作品展。
2005年,美术作品《鄂尔多斯之光》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美术创作“神马”奖三等奖,漆画作品《草原秋韵》入选“厦门2005”中国漆画展。
2013年,美术作品《夕阳雄风 草原秋韵》入展“翰墨长河”中国书法城·乌海书法美术摄影展。
2021年,美术作品《冬日草原》获“永远跟党走”乌海市群众书法美术作品展三等奖。
2023年,美术作品《巧手织筋骨》获“时代画卷为人民”乌海市全市美术作品展三等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