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什都力:光影生活 记录人间

格什都力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

格什都力摄影作品《大美海勃湾》。

■唱响“北疆文化”品牌·乌海文化人116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乌海日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他真诚坦率、努力刻苦;他当过下井工人,搞过宣传报道,痴迷纪实摄影;他用手中相机记录人间百态,在光影世界活出本真,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自治区级展览。他就是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格什都力。

天道酬勤 蒙古族小伙攻克语言关

“这是我去锡林郭勒盟拍摄的万马奔腾的照片,这是我去秦岭采风拍摄到的朱鹮、红腹锦鸡,能够拍摄到这些珍贵的照片真是非常难得。今年,我打算去呼伦贝尔大草原拍摄草原景色,记录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人们。”格什都力兴奋地和记者说道,谈笑间神采飞扬,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

格什都力1954年出生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从小在牧区生活,青青草原、清清河流是他童年的主色调,虽然生活清苦,但却充满欢乐。

1970年,16岁的格什都力通过招工来到原乌达矿务局,成为一名下井工人。刚刚工作,格什都力就遇到了困难。由于格什都力从小生活在牧区,牧区居民一直说的都是蒙语,很少说汉语,因此,那时候,汉语对格什都力来说很陌生。

“矿区职工平时说话我基本听不懂,大家也听不懂我说的话,这让我很苦恼。不会讲汉语,就不能和大家正常交流,也不能干好工作,所以我下定决心学好汉语,闯过语言关。”格什都力说。

当时矿工的工作是倒班制,生产任务很繁重,但为了学习文化知识,格什都力抽出时间上夜校,购买图书资料,向矿上的知青请教……

“当时,矿上举办的夜校有文稿写作、现代汉语等课程,老师很热心,我也经常问老师,老师便常常给我‘开小灶’。我买了一本《新华字典》,有时间就翻阅,最后字典都被我翻得起了毛边。宿舍里有两位南京知青,他们俩都很乐意教我。”格什都力说。

几年时间,格什都力就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了。他和大家的关系更近了,还在学习的过程中尝试写作。

“我先从‘小豆腐块’写起,每次写完都要好好修改,然后给《乌达矿工报》和《乌海日报》的编辑老师送过去,请他们修改稿子,逐渐和大家熟络起来,撰写稿件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后来成为《乌达矿工报》和《乌海日报》的特约通讯员。”格什都力说。

由于文章频频被矿务局的广播站和刊物采用,格什都力逐渐成为矿山上小有名气的“文艺青年”,他也从井下调到了井上,先后做了办公室秘书、宣传干事。从事宣传工作后,他开始接触到摄影。

20世纪80年代,到矿山采访的记者都背着相机。格什都力看着他们拍照很是羡慕,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也能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

“当时,一台相机价格不菲。我工资不太高,省吃俭用了好几个月,攒钱买了一台海鸥相机,由此开始和摄影结缘。”格什都力说。

逐梦摄影

不辞辛苦佳作频出

格什都力有了属于自己的相机,便再也坐不住了,四处去拍照,闲暇时间就琢磨构图、光圈设置等摄影技巧。休息日,格什都力与几位摄影爱好者带上食物和水,徒步或骑车到黄河边、沙漠、矿山等处去拍照,煤矿风貌、黄河落日都成为他相机中的美景。

“当时,我们几个人早出晚归,但也不感觉累。这样的拍摄活动,我们持续了好多年。夏天的时候,我们几个人在沙漠里过夜,夜晚看着明亮的星星,拍摄沙漠中的落日余晖与清晨初升的太阳,那种壮美与艳丽,让我们一辈子难忘。这是摄影带给我们的独特体验。”格什都力说。

1986年,格什都力去北京走亲戚。亲戚看他爱好摄影,送给他一台红梅相机,他有了更好的摄影器材。

格什都力在拍摄的过程中发现,每卷胶卷开头有一段白片,如果将这段白片利用起来,就能多拍四五张照片。于是他对胶卷进行了改造,既多拍了照片,也减少了开支。“一般一卷胶卷可以拍摄34到36张照片,我自己做了一个接头,这样一卷胶卷可以拍摄38到40张照片,胶卷上的白片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格什都力说。

格什都力在家里搭建了一个暗房,每次拍摄结束,他就钻进暗房,精心冲洗照片。冲洗照片流程漫长,但格什都力总是沉浸其中,很多时候冲洗完照片已是深夜。

除摄影实践外,格什都力还十分注重摄影理论的学习,他订阅、购买了很多摄影杂志、摄影理论书籍和影碟。“弄懂摄影理论是最基础的,只有不断学习前沿的摄影理论,才能拍出好照片。”格什都力说。

随着格什都力摄影技术的不断进步,他拍摄出的照片质量上佳,单位职工知道他不仅是矿山上有名的“文艺青年”,还是一位“摄影达人”,纷纷鼓励他参加摄影比赛。

对于摄影作品的参展时间,格什都力已记不清了,但参展对自己的影响,他依然记忆犹新。“乌达矿务局首届职工艺术节上有摄影比赛,我很重视,独自背着相机在五虎山矿拍了整整一天,把随身携带的胶卷都拍完才罢休。”格什都力说,最终,他拍摄的照片《80年代摄影人》获得这次艺术节摄影比赛银奖。

“现在看来,这个奖项不算什么,但当时让我很是振奋,坚定了我摄影的信心,喜欢的事情要一直做下去。”他说。

2008年,格什都力退休,摄影成为他退休生活的主要内容。他每年都要去外地进行摄影采风或参加摄影培训。为拍摄草原上牧民的游牧生活,他到过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为拍摄珍贵的野生动物,他又到陕西秦岭跋涉……退休后,他先后去了10余个省市进行摄影采风,拓展视野,了解更多的风土人情。

为拍摄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场面,格什都力与几个摄影爱好者租了一辆车,清晨5时许从我市出发,到达锡林郭勒大草原已是半夜。第二天清晨,只休息了三四个小时的伙伴们拿着自己的“长枪短炮”,选好位置就开始拍摄,持续了整整一天,回去又是深夜。

为拍摄野生动物朱鹮、红腹锦鸡,格什都力深入秦岭,来回半个月时间,最终拍出自己满意的照片。“朱鹮自然保护区很偏远,我在保护区设置的摄影棚里租了一个机位,半个月的时间吃住都在那里,中午和晚上吃点泡面。因为举相机时间太长,手臂酸疼,可还是一直坚持着拍到自己满意的照片才罢休。”格什都力说。

2017年,格什都力在首届中国·乌拉特后旗丝路骆驼文化旅游节上,第一次看到上万峰的骆驼,那种场景异常壮观。牧民返程时,格什都力跟随牧民的驼队拍摄,整整跟拍了一天。

摄影几十年,格什都力总计拍摄了数十万张照片,部分摄影作品先后在国家级、省市级摄影比赛上获奖,如作品《功夫》在“筑梦老人”全区第二届离退休干部摄影展上获优秀奖,并在第四届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华夏保险杯2014全国摄影比赛中荣获铜奖。

2008年,格什都力成为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2015年成为中国数码摄影家协会会员,2020年被人民摄影报社聘为特约摄影师。

致力摄影科普

让更多人感受光影艺术

摄影是光影的艺术,也被称作用光作画的艺术。

退休后,格什都力在不断提升自身摄影水平之余,致力于开展摄影科普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摄影,喜欢上摄影,感受光影艺术的魅力。

在担任市老年学会摄影部部长期间,格什都力常常组织部门人员开展摄影采风活动,举办摄影科普讲座。

2017年,格什都力注册成立了海勃湾区青山社区狮城老年摄影协会。协会成立以来,格什都力组织开展了10余次摄影科普讲座,为居民讲授摄影器材使用、摄影主题构思、自然光线利用、照片后期处理等内容,让更多人感受摄影的魅力。格什都力为协会定下了一个规矩:每年至少组织举办1次摄影展。筹办摄影展是个麻烦事,格什都力需要联系单位、确定主题、征集作品、筹措资金、联系场地等,各个环节都要操心,但他乐此不疲。除此以外,他还时常组织协会的老年摄影爱好者进行户外采风活动。采风过程中,他总是忙前忙后,联系运输车辆,负责餐饮食宿,管理好队伍,让大家每次出去采风都有收获。

记者看到,狮城老年摄影协会格什都力的办公室内堆满了摄影资料,墙壁上挂满了摄影作品。他告诉记者,办公室的照片只是一小部分,他家里还有很多,这些年,他在摄影方面的资金投入已经记不清了,“但喜欢这个东西,投入再多也不后悔。”

回首学习摄影40多年的心路历程,格什都力说:“摄影是一门独特的光影艺术,我主要侧重纪实性照片和人文类照片,摄影让我认识了很多人,去了很多地方,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人文环境,也让我的心态越来越年轻,身体也非常好,我要把自己热爱的摄影事业一直坚持下去。”

人物小传

格什都力,现为中国数码摄影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海勃湾区青山社区狮城老年摄影协会负责人。

2013年,摄影作品获“宜居梦圆”乌海市棚户区改造摄影大赛三等奖。

2014年,摄影作品《观音庙》获“美丽呼和浩特”旅游摄影作品展优秀奖;摄影作品《丹霞地貌》入选情系内蒙古全区首届“老年杯”摄影展;摄影作品《功夫》获“筑梦老人”全区第二届离退休干部摄影展优秀奖。

2019年,摄影作品《学习榜样》获乌达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祖国好 家乡美”摄影大赛三等奖。

2020年,摄影作品《欣喜》获乌达区“决胜小康·决战脱贫”主题原创文艺作品大赛摄影类三等奖。

2023年,摄影作品《生命力》入选“生态北疆 美丽青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全区离退休干部摄影展。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