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是我家·寻味乌海 ⒁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风韵和味道。
都说美食是开启城市烟火气的灵魂。春夏秋冬,晨昏轮转,一种滋味就是一段生活。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无边岁月里的炉火明灭,漫漫时光中的炊烟袅袅,最终都化作平凡的三餐四季。
都说美食是追回童年记忆的味觉密码。灶火燃起,香气弥漫,妈妈的手艺早就植入记忆深处,再平凡的食材也能成就未来几年、几十年的惦记。万户千家,味道迥异,但幸福的滋味却何其相似。
都说美食能承载游子思乡的行吟。三餐一宿,岁短日长,故乡是我们抵达世界深处的一个起点,美食是我们回望故乡时最柔软的情愫。家乡味与家乡话一起,愉悦了味蕾,抚慰了身心,风尘恋恋中定格成关于家族人事、故乡山水的特殊记忆。
乌海是一座移民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群众,用他们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在传承和交融中,创造出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饮食文化,经岁月打磨,成为乌海人特别热爱的一种风味。
这种风味与辽阔的蓝天白云有关,与苍莽的金沙戈壁有关,与潋滟的一湖碧水有关,与壮美的山海沙城有关……它不仅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还在无形中承担起了促进人类情感、凝聚社会群体的作用。
如果您也想寻访“乌海风味”,领略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普通人的极致情感,不妨跟随记者一起,开启这段“寻味之旅”。
过了腊月二十三,春节加速向我们奔来,大街小巷洋溢着年的气息。
俗话说,“过油过油,越过越有。”这几天,家家户户都会开油锅炸年货,丸子、酥鸡、扒肉条、带鱼、小酥肉、油糕、馓子、麻花、春卷……五花八门的食物经过油的洗礼变得金黄油亮、酥脆美味,也寓意着来年财源滚滚,越过越富裕。烟火氤氲中,寄予了人们对春节的期盼和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炸年货 从小吃到大的年味儿
在物资尚不丰盛的年代里,炸年货是春节撑起一个家庭的门面。走亲访友,几乎每家的桌上都会摆满一盘盘过了油的食物,意味着这个家庭的日子过得不错。
曾经,炸年货也是每个家庭的常规操作。市民陈来喜告诉记者,小时候他跟随在母亲身边,今天上街打壶油、买十几斤黄米面,明儿挑点儿鸡、猪肉、鱼,后天再备些盐、糖、葱、姜等调味料,一切就绪即可开炸。鸡、鱼、猪肉挂上面糊,放进油锅中滋啦作响。他闻着香味,围在锅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一捞出便凑上去美滋滋地先吃上两块。
“家中来客人时,把这些食物上笼屉一蒸,便是一道硬菜。”他说,母亲每次炸年货时不允许我们在旁吵吵,总是悄悄地说:“炸年货呢,别说话……”后来还是爷爷告诉他,在炸年货这一天,天上的神仙会到各家各户品尝美食,如果孩子不小心说错话惹怒神仙,家里的吉祥就会被带走。“得知这一缘由后,每年炸年货我都会悄悄问,神仙长啥样?他爱吃咱家的年货吗?得到的都是母亲的白眼。”陈来喜说,正月里,可谓是家里一年中食物最丰盛的时候。
“偷吃炸年货是我和弟弟小时候最爱干的事儿。”“80后”徐伟回忆,小年过后,家里的各类炸年货就相继登场,炸好的酥鸡、丸子各一小盆,馓子、麻花两大脸盆,只有在刚炸好的时候被允许浅尝两块,大多数被母亲藏在凉房的粗瓷大缸中自然保鲜,待到过年时吃。母亲怕老鼠、猫或者狗跑进去祸害,每次除了盖上塑料布和盖帘防尘,还要拿一块大石头压在上面。
有一次,邻居小胖在玩耍时从兜里掏出一颗肉丸子当零嘴,徐伟悄悄要了一颗。“一颗小肉丸要咬好几次,那滋味,真是含在嘴里舍不得咽。”他说,“我当时想,反正自家也有,便和弟弟一起冲回凉房。奈何两人搬不动那块大石头,只听咣当一声,石头从手中脱落,虽然人没事儿,可水泥地板硬是被砸了个坑。”听到动静的母亲疾步跑来,先看孩子有没有受伤,然后就是抄起旁边的扫帚一顿揍,边打边训:让你不学好,下次还敢不敢了,直至徐伟兄弟俩认错保证才作罢。
腊月里大量炸制年货,一是因为过年,大小商贩基本上都会在正月十五以后才开门营业,如果不准备足量的吃食,无法招待来客;二来在当时大多数人家买不起冰箱的年代,大量的食物如果不做熟,放不了多久就会变质,而油炸这一烹饪方法既能做出各种各样美味可口的主食、小吃,还能够延长食物的保质期。
家住海勃湾区德顺祥庭的老李回忆,十几年前的过年,人们从除夕夜开始,吃吃喝喝、走亲访友,直至正月十五。腊月里必须把半个多月的吃食全部备齐,麻花、馓子、粿条能作为早餐、零嘴,油糕可当主食,酥鸡、丸子等则是一道道硬菜。他和妻子的兄弟姊妹都在乌海,每年过年都是轮流到各家拜年,吃喝玩耍一个正月,甚至上班后还有一些远亲要拜访。
“轮到我家做东,那真是满满当当30多口人,妇女们忙着备凉菜、炒热菜、包饺子,一顿饭得准备三个多小时,大人孩子饿了就先吃些麻花、馓子、麻叶垫垫肚子。”老李说,为了让亲人们吃好,腊月里准备炸年货的种类、数量、口味一点都不能含糊,不能出现不够吃、吃不好的情况。
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油响、户户飘香,炸丸子、炸酥鸡、炸麻花、炸馓子、炸油糕,五花八门的炸年货成了迎接春节到来最重要的仪式,也寓意着家运如烈火烹油一般兴旺。
炸年货 烹制顺序和技巧要注意
每一种炸年货都有着其独特的寓意:炸油糕寓意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炸麻花意味着新一年都翻腾,红红火火;炸扣肉象征阖家团圆,吉祥、幸福;炸鱼意味着年年有余,日子越过越好;炸鸡代表了吉利,期盼新年吉祥如意;馓子谐音“散子”,期望家中有新生命到来;炸藕盒则蕴含着阖家团圆的喜悦与温馨。那么,这些寓意丰富的年货是如何炸制的呢?
“炸年货通常用一次油,一次做全了,这样免去了油烟熏燎的麻烦。食物荤素有别,炸制时要讲究先后顺序。”老李表示,先炸馓子、麻花、油糕等,这时的油清亮、新鲜,没有异味;紧接着考虑挂糊类的素丸子、肉丸子、藕盒、酥鸡、小酥肉等;最后炸带鱼、鱼块、扣肉等。
油糕是人们年节、婚嫁时必不可少的一道主食,其制作方法看似简单,却十分费时费力。油糕的原料是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黄米,黄米被磨成粉经过加工成为油糕。
祖籍陕北的朱彩虹告诉记者,黄米面经过蒸制、揉搓、包馅等环节,最终下油锅炸熟。“黄米面装在大盆中,中间掏孔,倒入凉水让其慢慢向四周渗透;然后将面粉和水拌匀,放置在铺有笼屉布的笼屉中;水开将笼屉放置好,蒸熟晾凉;再将蒸熟的黄米面和成团。”朱彩虹说,“这时的黄米面团已经是熟的,可做羊肉蘸糕,也可继续加工。”再次加工便是油炸:纯素糕切片可以直接炸,也可以包馅;馅料有红糖、白糖的甜口馅料,也有酸菜、白菜的咸口馅料;将蒸熟的糕搓条、切剂子、擀圆、包馅,最后待油热下锅,中火炸制金黄即成。
“油糕色泽金黄,细腻柔软,经久而不变色不变质,是天然绿色食品。”朱彩虹说,如果想直接炸制,也可购买制作好的熟糕。
炸麻花则需要准备面粉、小苏打、白糖、盐、油、鸡蛋。“这些材料的配比、面团的软硬是麻花酥脆的关键。在搓麻花时,两只手用力要均匀,否则一头容易断。如果粗细不一,在粗的地方轻轻地拉一下即可。炸的时候火不能大,一边炸一边翻转麻花,这样才不会炸焦。”擅长麻花制作的市民王海燕说:“想要炸制香甜的软麻花,需要将牛奶加热和面,同时增加适量酵母、蜂蜜等,面团要和得柔软,搓好麻花还需盖保鲜膜醒面20分钟左右。”
擅长炸扣肉的老李称,扣肉炸制有多个步骤,一个人想要完成不免手忙脚乱,需要旁人配合,还需准备称手的工具,如叉子、大锅等。
准备切块的五花肉,先用铁锅将其表皮烙一烙,去除腥味以后,用清水把猪皮表面刮洗干净,冷水下锅,加葱姜、料酒将猪肉煮一煮;煮好的肉控水捞出,过凉水浸泡,然后用牙签在猪皮表面扎孔,越密集越好;把老抽、生抽、蜂蜜均匀涂抹在五花肉块的6个面;锅中准备多一些的食用油,油温加热至七成,将五花肉皮朝下,开中小火慢炸,使其6个面均炸至金黄即可。
“炸制的过程中如果用筷子、铲子等很难起到翻面的作用,还有可能导致热油溅出伤人。所以,最好使用一把长度适中的钢叉操作。”老李说,捞出的五花肉待冷却后切片,主妇们常用的葱姜、盐等调味料放置在锅中蒸熟,按量分装,过年时随取随吃。
炸丸子要搓适量的馒头碎,切记鸡蛋和淀粉是丸子能否抱团的关键;带鱼需先用碱面和清水浸泡方可有效去腥;炸小酥肉、藕盒、酥鸡等最重要的就是外面包裹的脆皮糊,其由面粉、淀粉、水、食用油等按比例组成,切忌不能放鸡蛋,否则易回软。
选择炸年货使用的油时,大豆油、花生油、葵花油、菜籽油,甚至是味道较重的胡麻油均可,看个人喜好。但热油锅、旺油锅等与油热度有关的名词还需了解一下。
热油锅即“五六成热”,此时油面波动,向四周翻动,微有青烟升起,原料下油后,其周围会出现大量气泡,并伴有哗哗声。旺油锅即“七八成热”,油面的翻动转向平静,有青烟,用勺搅动时有声响。原料下油锅后,周围出现大量气泡,并带有轻微的油爆声。烈油锅即“九十成热”,油烟密、有灼热的热气,青烟四起并向上冲,即将达到燃点。原料入锅后有大泡翻腾,并伴有爆破声。
炸年货 代代相传的春节情怀
炸年货是我国传统风俗之一,起源可追溯到汉朝,当时的人们将炸酥肉作为礼物赠送给朋友,表达友谊和祝福。
随着时代变迁,炸年货的风俗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而今,炸年货不仅仅是人们炸制食物的过程,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代表着我国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和浓厚的家庭气息。
“油炸食品热量高、脂肪高,被不少人列为拒绝往来户。平时我是不敢吃油炸食品的,但看到母亲和小姨一起制作油炸食品时那种忙碌而又欢快的样子,真正感觉到了年赋予我们的意义。”“90后”李薇说,“每逢佳节胖三斤,更何况是我们期待了一年的春节。炸年货酥脆可口、香气扑鼻,没有品尝可谓白过了这个年。”
如今,仍有不少家庭保留着炸年货这一传统。家住海勃湾区丽日花园小区的徐亮买了两大桶食用油,他说:“油是我妈准备炸麻花用的。”老太太认为,平时买些现成的麻花没什么,但过年时如果不亲自炸一些年货,总觉得少了年的味道和家的感觉。一进腊月,她便打电话给女儿、女婿、儿子、儿媳,一一询问他们想要吃的口味,还专门记录下来,有芝麻多一些的甜口麻花、葱香味的咸口麻花、酥脆的老式麻花,甚至还研究了包裹着糖浆的红糖麻花。
祖籍陕北的张红利告诉记者,她们一家兄弟姊妹多,姐姐会炸馓子、做扣肉,弟媳擅长炸油糕、糕圈,妹妹则喜欢炸鸡蛋泡泡、丸子等,而她和兄弟们负责采买、打下手。“今年由于母亲身体原因,我们姊妹在腊月就相聚在母亲这里,每天做做饭、收拾家,闲下来的时间研究起过年的吃食,不论做哪一种都得做足五家人的量。”张红利说,“我们从苦日子走来,深感当下生活的幸福,蒸、煮、卤、炖、油炸等各类食物都可以在市面上买到,过年几乎不用准备什么。可春节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也是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我们不准备些什么,不忙碌起来,年就没有了味道。”
家住海勃湾区华昌小区的王丽霞说,今年她炸了带鱼、丸子、藕盒等。藕盒是她在南方偶然发现的吃食,当地产藕,当地人擅做藕一类的吃食,其中藕盒深受刘粉梅喜欢。前几天路过新天地市场,她专门买了一大桶炸年货用的豆油。“平时用的花生油、色拉油等熟油,并不适合炸年货,豆油炸出的年货颜色金黄,非常好看。丸子金黄酥脆、带鱼鲜香味美、藕盒外酥里嫩,各类炸制年货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我分门别类地装了一袋又一袋,给老妈和小弟各样送一袋,又收获了他们赠送的馓子、麻花、素丸子。”她说,“家家户户用心制作的年货,串联起亲戚朋友间质朴的情感,才是年最本质、最诱人的味道。”
油糕、麻花、馓子等年货是春节里人们不可缺少的美食,也是乌海人过年习俗里难以割舍的情愫。品尝着甜的、咸的、香酥的、软糯的各色炸制年货,和亲戚朋友说说笑笑,拉拉家常,才是我们过年应该有的样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