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祥:用色彩诠释生活

李桂祥创作油画。

油画作品《草原射手》

■唱响“北疆文化”品牌·乌海文化人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乌海日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他事亲至孝、真诚坦率,做事执着;他当过羊倌,做过卤肉师傅,痴爱绘画,但求学之路一波三折;他用独特的笔触丰富传统写实油画,作品多次入选国家、自治区级展览,他就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桂祥。

兴趣,埋于心底逐渐萌发

兴趣是一颗种子,只要得到适当的养分和阳光,这颗种子就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绘画对于李桂祥来说也是如此。

“有记忆以来,我便喜欢写写画画。”李桂祥说。6岁时,他全家从海南区拉僧庙镇搬迁至海勃湾区,父亲进入乌海市食品公司工作。那时,市食品公司在下海勃湾有一个点儿,暂时存放从牧区运来的猪牛羊等家畜,最后到食品公司冷库屠宰。这些在别人眼中的家畜,却是李桂祥绘画中不可多得的素材,他经常站在圈外观察、描摹。喜欢画画的他从小学开始便展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并常常获得老师的表扬。

李桂祥母亲有精神类疾病,公司领导为了让他父亲工作之余方便照顾,便将其派到阿尔巴斯草原的一个收购站放牧。初中毕业的李桂祥跟随来到收购站,也开始了上班放牧生活。放羊时,喜欢画画的他带着纸笔坐在一旁画羊、马、牛、骆驼以及草原上的各种景色。由于经济拮据,常常一张画纸正反都画得满满当当,画纸用完了他就在沙地上练字,手头仅有的一本字帖翻得起了毛边。

“放了三年羊,我想不能一辈子做个羊倌,得另谋出路。”李桂祥说。他告别父亲背起行囊便回到海勃湾区,在食品公司的知青点负责做卤肉,卖牛杂、羊杂等。单位领导得知他绘画功底好,一些广告牌、公告等都交给了他,甚至有些单位也请他去写字画画。

休息时,他便背着画板到户外写生。一次,李桂祥路过海勃湾区文化馆时,看到橱窗里贴着好多素描、绘画作品,并看到文化馆内有好多人在画画。在好奇心驱使下,他推门询问,得知是美术培训班,当即便报了名。“当时闫立功老师教美术,王小雷老师教书法。我还遇到了张德育、张胤洲等我市现今的知名美术家也在那里学习。”他说。

绘画,策马扬鞭不懈追求

1983年,国庆期间他到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看望姐姐。一次在街头速写时,他偶遇在五原一中教美术的陈光明老师。陈光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画室,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在他的推荐下,李桂祥来到临河五中高三的美术班学习,并备战来年高考。

“初中毕业时,我学习成绩不好。当家人、老师、同学们听说我要参加高考,都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现在已经参加工作,何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去做一件明知不可为偏要为之的事儿。”李桂祥说,为了能去高考,他和父亲立下了“军令状”:两年时间考不上大学,便回来踏踏实实工作、娶媳妇。

李桂祥辞去工作来到学校,备战高考。他的专业课成绩进步很快,但文化课成绩相差太远。为此,李桂祥拿出了拼命三郎的劲头,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别人睡觉他背课本、别人玩耍他做卷子……第一年艺考,他拿到中央工艺美院、内蒙古美院、河南中专艺术学校三个院校的专业课合格证,但在文化课考试时却以8分之差落榜。

“这8分差在了外语上,当时央美要求外语分不得低于30分。我根本没学过外语,考试全靠蒙。”李桂祥说。第二年文化课考试时,他因紧张有好几道大题丢分,最终以1.5分之差再次名落孙山。

高考结束后,李桂祥回到乌海,在市食品公司找到一份烧锅炉的工作,打算一边烧锅炉挣钱,一边学习,等来年再考。一个月后,李桂祥的父亲从牧区回来。看着黑乎乎的儿子,他心疼地问“今年没考上?”“嗯,没考上。”“差得多不?”“1.5分。”“那还想考不?”看着点头的儿子,父亲掏出刚领的工资,要他继续回校上学。李桂祥便来到乌海一中高三文科补习班学习。

1986年,李桂祥不负众望,以文化课超出分数线14分的成绩考入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

筑梦,追寻心中灿烂之光

“高考前的美术是应试美术,大学之后则是研究性美术。系统学习研究解剖肌肉、颜色、肤色、色彩的表现,构图、构成等。”李桂祥说,学校开设了水彩、水粉、版画、雕塑等专业,大三分科后,对色彩感兴趣的他选择了油画专业。

每年,美术生们组团到全国各地观看展览、游历写生。可李桂祥不行,家中放牧离不开他,母亲离不开他。李桂祥寒暑假大多是在乌海度过的。休息之余,他骑着自行车,驮着画具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走、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画,画乌海的山水、草原、动物等等。

1990年,大学毕业的李桂祥被分配到海勃湾区中教书。在教书期间,他授课的时间多,画画的时间少,曾经向往自由的他,却被教学给拴住了。一次,他在美术杂志上看到北京一家公司招聘画家临摹油画,便转行成为专业画家,倾心油画的临摹工作。

在任职的15年时间,李桂祥从十八世纪学院派油画到印象派油画,把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卢梭等名家的作品全部临摹了一遍。“公司找名师来教,并提供名画的高清印刷品和世界一流的画材供我们临摹,自己从见识、认识、技法、修养上有了翻天覆地的提高。”李桂祥说。

也是在此时,李桂祥的油画在我市业界颇负盛名。

创作,攀登艺术另一高峰

临摹名画时,只要画得好、画得像就可以,可想要从临摹转为创作却并不容易。为此,李桂祥花了5年的时间从零开始,将绘画由临摹转为职业创作,且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

李桂祥表示,创作作品要从立意、选材、构图、色彩、内容等方面一一考虑。他不断外出写生,掌握油画创作构图的基本规律、观察方法、分析方法、绘画色彩的运用和丰富多样的技法表现,培养了即兴式的敏锐和生动的审美能力。在创作油画《春分》时,他将自己的审美与情感融入客观自然环境中,并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呈现在构图、色彩、明暗、笔触、肌理、意境中。这幅画不仅是李桂祥参加全国美展的首秀,也让他成为我市首位以油画入展全国美展的画家。

2009年,市煤炭博物馆需要一幅表现创业、奉献、争先的煤炭工人油画。接到任务后,他反复琢磨,搜罗了军装、箩筐、衣服、骡车等我市矿区建设时曾使用过的工具,并从劳务市场请了20多名“演员”,拉到桌子山下,摆了一个挖煤的场景。经过近一年的创作,他圆满完成了任务。

为了圆梦,他报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课程班继续学习。学成后,他投入到我市美术教学培训工作中,成为我市油画骨干会员创作研修班代课教师,为我市美术事业培育人才。

人物小传

李桂祥1990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201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课程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画院理事,市美协副主席。

2003年,作品《春分》入选携手新世纪——第三届中国油画展。

2006年,作品《鄂尔多斯故事》入展第三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2007年,作品《边关司马》入展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美术作品展。

2008年,作品《殇·痕》(合作)入展心系汶川·全国美术作品特展。

2009年,作品《天兵》入展力量之美——第七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

2012年,作品《北疆日记·1》入展从延安走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作品展。

2015年,作品《洒满阳光的日子》被评为“美丽新丝路 翰墨定西行”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优秀作品。

2016年,作品《西部驼赛》入选中国“丝绸之路 翰墨通渭”首届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北疆日记·2》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7年,作品《草原射手》入选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

2019年,作品《大漠深处》入展第14届全军美术作品展、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