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成为清洁能源供应链的主导者—— “努力将人类导向一个安全和清洁的世界”

书名:《热爆了:我们究竟能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

作者:[英]马特·温宁

译者:唐双捷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我亲爱的中国读者,你好,首先,感谢你用辛苦赚来的人民币买一位自己闻所未闻的苏格兰学者写的闲书,了解一个让人沮丧的话题——气候变化。要是这本书是朋友送你的礼物,那么我得多谢他(她),而你也应该如此。因为这本书讨论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物”,我这里说的可不是气候变化,而是家庭。它讲述了一段在急剧变化的世界里初为人父的经历,以及我们每个人保护孩子的本能。当然,如果你天生对小孩不感冒,你也可以为气候变化摇旗呐喊。


其次,如果你不想被“剧透”,那么可以直接跳到下一章,最后再翻回来读这篇序言。但老实说,这里唯一能透露的内容就是气候变化仍在继续,我料你对此已经心知肚明。


就在我为亲爱的中国读者撰写中文版序言的时候,手机里社交媒体App弹出的一张精美图表吸引了我的眼球,它告诉我:在过去的一整年里,每一天的全球平均海洋温度都在刷新同期的历史纪录。365天,天天如此。这既展现了地球眼下的糟糕处境,也显示了我的社交媒体信息流的堪忧状态。不过,另一份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已有30%的电力供应来自可再生能源。这是一个喜忧参半的故事,提醒你我,世界正处于双线并行的变化之中,但是哪条时间线的世界会率先迎来结局呢?


自从2022年本书第一版在英国问世以来,全球又发生了很多事情。2023年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而且纪录提升的幅度还很大。照此看来,2024年夏天类似的剧情将再度上演。如今,我们继续目睹着前所未有的野火、洪水和热浪在全球肆虐,食品价格普遍上涨,各地居民备受煎熬。而这才仅仅开了个头,正如我和所有其他气候变化研究者预测的那样。但是,就算我们猜对了,这一骇人的事实也不会有任何反转的可能。


2023年年底,阿联酋举办了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我也有幸前往迪拜参会。经过好多天,在会议结束时的最终文件中总算提到了“化石燃料”,这还是本次大会一系列活动开展以来的首次。有人将这种奇观描述为:开了28次疟疾研讨会却从未提到“蚊子”。讽刺之处在于,由于气候变化日益加剧,将来还会有更多这样的会议。因此,虽然化石燃料行业最终在踢打和尖叫中被拖到聚光灯下,但它们绝不会轻易束手就擒。


中国在过去四十多年里取得了震惊世人的进步,并在几十年内完成了一场工业革命般的转型。如今,中国正在经历另一场革命——清洁革命。当前,中国的大部分能源仍来源于化石燃料,特别是煤炭,它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中国已经明确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果一切顺利,碳达峰的目标更有可能提前完成。


与此同时,中国在安装光伏和风力发电设备方面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走在了全球前列。中国的电动车企业更在逐步接管全球市场。得益于政府积极扶持这些新兴产业,中国已经成为清洁能源供应链的主导者。2022年,中国新车销量中的电动车比例已达到25%,并且还在不断提升。现在,世界各地都可以买到这些中国生产的电动车。2024年以来,欧洲每卖出4辆电动车,就有1辆来自中国。中国的这项工作是如此给力,以至于在我撰写这篇序言时,美国已经宣布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00%的关税,从而保护其本土汽车产业——这也揭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国内保护主义之间紧张关系的真实症结所在。无论如何,这一切都预示着: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道路将决定人类此后数千年的命运走向。对此,我丝毫没有夸张。


2015年,我以一个循环经济项目成员的身份,造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并在那里待了一周。我很快就通过一种痛苦的方式感觉到:中国的一切都是那么“大”,真的大。我在上海参观了几所大学,还有滴水湖。其间,我有一天的时间可以自由活动。在扫了一眼轨道交通地图之后,我决定走路从一个站去另一个站,毕竟我有的是时间。我心想,这又能花多久时间呢?答案是90分钟。要晓得,伦敦的两站地铁之间只有15分钟。我边走边想,“为什么一切都这么大?”


上海的地势仅比海平面高出几米,未来一个世纪也将面临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极大风险。中国许多大型的沿海城市也将遭遇相同的问题。2023年,我们还看到洪水侵袭了黑龙江五常的稻田,北京也遭遇了1961年有观测记录以来6月的最高气温。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方面处于全球战线的最前沿。我们燃烧的化石燃料越少,这片土地上人们将会经历的伤害和痛苦也就越少。


我为这篇序言收笔的第二天,我那几岁的儿子正坐在身后的一张桌子上模仿我“用笔记本电脑工作”,其实他在“敲击”的是一个玩具键盘,不过他看上去玩得很开心。这不由让我想起了自己端坐桌前进行气候研究的那些日子。在过去的十年里,我指导了数十名来自中国的硕士生,甚至还有一名博士生,这些无一不是愉快的时光。我突然有些想知道他们如今都在从事什么工作,更希望他们正在为各自家庭争取一个宜居的未来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希望有一天,我的孩子能读到这样的结局:我们最终设法避免了最严重的灾难。这将是包括许多来自中国的学生,以及正在阅读本书的你,共同艰苦努力的结果。我们都为将人类导向一个安全和清洁的世界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转载自《北京日报》)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