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参与戒烟控烟 “熄”烟,从现在开始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全国开展了以“保护青少年免受烟草危害”为主题的活动,有关戒烟的话题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我市爱卫办等相关部门在加强控烟科普宣传的同时,倡导市民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动员青少年加入控烟的队伍中来,让全社会成为控烟行动的践行者、倡导者,营造健康、无烟的生活环境。



吸烟之风旷日积晷


许多人都知道,烟抽多了伤肺。但不少吸烟者仍旧难以戒掉,甚至还有了“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烟酒续命,悲伤自渡”等“名言”。


“我爸抽烟已经有四十多年,他常常是这边刚撂下筷子,那边掏兜、点烟、找烟灰缸一气呵成。我们想制止的话语还未说出口,他已开始一吸一吐。”家住海勃湾区蒙西世纪城的叶玲玲无奈地说,“从记事起,家里就乌烟瘴气。去年老爷子不慎摔伤腰,不能吸烟。一个多月的时间家中无烟,空气新鲜。可当身体稍微好转,又是烟不离手,多的时候一天能消耗3盒烟。可他却说,比之前少多了。”叶玲玲粗略统计了一下,按40年烟龄,每天2盒12元的烟来计算,总共的花费达35万余元。她表示,老人牙齿被熏得发黑,还经常性地咳嗽、咳痰。这笔支出买来的不是健康,而是无尽的疾病和隐患。


63岁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开始吸烟是因为常常上夜班,瞌睡打盹熬不住。朋友见状递给她一支香烟,让试试,这一吸就是20多年。“如今岁数大,也知道吸烟不好,但就是戒不了。”陈女士说,孩子变着法儿给她买各种戒烟产品都不奏效。


“90后”市民赵先生告诉记者,小时候父亲、叔伯等男性长辈但凡相聚,你掏烟、我递烟,一边聊一边抽,不多时家中就变得烟雾缭绕。“看他们的姿势、表情,感觉抽烟是一种非常享受的事情。”赵先生回忆,他第一次抽烟还是经过父亲的允许。除夕夜点鞭炮、放烟花,燃烧的火柴被风一吹就灭了,父亲于是点燃一支烟,让我拿去放炮。随着烟灰遮盖火苗,父亲一句:“你抽一口,弹一弹就行”,让他开始初尝烟草的滋味,从刚开始的辛辣呛口,到后来的点烟、弹灰、吐烟圈,再到后来偷拿父亲的烟,偷偷攒零花钱买烟,和同龄人躲在厕所里抽烟。赵先生说:“现在我爸最常说的话就是,趁年轻赶紧把烟戒了,别到老了肺部尽是毛病。而今,虽已克制自己抽烟的次数,但还是为自己曾经的无知后悔。”


近些年,随着全国控烟工作的不断推进,无烟办公室、无烟单位等无烟场所不断增加,不少烟民虽明白“吸烟有害健康”“二手烟对人体有害”,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少人并没有把吸烟的危害放在心上,吞云吐雾者也不少见。


“宴席、送礼等情况总少不了烟。几天前参加朋友婚宴,宴席中抽烟的男士不在少数,他们你一支,我一支,几杯酒下肚后更是放开来抽。本来还准备了一些节目给新人,却因为呛人的环境不得不早早离席。”市民许欣说,“在类似这样的情况下,抽烟、喝酒难以避免,我们只能避开。”


吸烟,燃烧的是香烟,消耗的却是生命。2021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第二版《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显示,我国吸烟人口达3.5亿人,7.4亿人遭受着二手烟的危害,每年有200万人死于因吸烟相关性疾病,10万多非烟民死于二手烟暴露,烟草所致疾病给个人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烟卡”游戏悄然成风


优秀的传统应代代相传、延绵不断,但对于抽烟这件事儿,相信没有哪位父母想让孩子来延续。但当今社会的纷繁复杂,不少潜藏的烟草因素正在侵袭着孩子,耳濡目染之下,接触到烟草,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进而尝试,甚至加入吸烟者的行列。


近日,在学生中悄然流行“烟卡”游戏便是如此。“烟卡”一般由废弃烟盒制作而成,课间学生们聚在一起,用手掌拍击地面产生气流掀翻对方的“烟卡”,成功后,该“烟卡”就归自己所有。


我市一小学生告诉记者,有同学上课偷偷叠“烟卡”,有的甚至在课堂上模仿拍“烟卡”的动作,揣摩怎样玩儿。“烟卡”依据品牌、价格被分为很多个档次,并根据香烟档次将卡分等级,谁拥有的卡多且贵,就有“炫耀”资本。


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学生为了搜集烟盒耗费大量精力。除了盯着家里的烟盒,他们还会找爷爷、外公或其他亲戚长辈要烟盒。有家长表示,自家孩子因为玩“烟卡”,对香烟品牌的了解程度已超过吸烟的成年人。“一些对‘烟卡’欲罢不能的学生,在上学、放学路上,会特别留意垃圾桶,搜集路边别人丢弃的烟盒,甚至专门去垃圾中转站搜寻烟盒。”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


学校在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大监督力度,同时发出通知要求家长配合监督。另一名学生称,班主任和各科老师最近严查烟卡,有些同学还是重点人群。


“烟卡说白了就是一个纸片子。孩子玩烟卡就得到处找烟盒、捡烟盒,要是烟盒还不够,肯定得攒零花钱买烟。那么贵的烟孩子舍不得扔,又不敢交给父母,就怕自己抽一根试试。多少烟民就是这样一根一根抽起来的。”一位老师认为,“烟卡”不同于以往的纸卡,对学生潜在的吸烟行为可能会有诱导作用。我们要积极倡导无烟家庭建设,为青少年营造无烟、清洁、健康的家庭环境。


吸烟可致多种疾病


香烟的成瘾性在毒品中排名前十,一口香烟入喉,只需十几秒就能到达大脑,分泌一种让人感觉兴奋的激素—— 多巴胺。所以抽烟的人会感到快乐,这种“错误的情绪”会通过身体代谢迅速消失。那么,烟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海升介绍,一些吸烟者认为吸烟有助于集中注意力,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事实上,吸烟对脑部的伤害尤为大。随着吸烟时间延长,会逐渐降低大脑功能及智商,导致记忆力、解决问题能力、速度和精度变差,甚至可以导致痴呆。同时,吸烟也会导致一系列肺部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气肿、肺癌、哮喘、小气道功能障碍等,导致气短、喘息、呼吸困难甚至死亡。此外,吸烟还对消化系统、心脏和循环系统有着极大的影响。


有关资料显示,二手烟里有4000多种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和一些重金属,影响呼吸道。二手烟使宝宝咳嗽、咳痰、呼吸不顺畅,严重的会出现一些哮喘发作的情况。长时间暴露在二手烟中的儿童还会出现头晕、记忆力衰退等现象。也有的人认为,在外吸烟不影响家人,但刚吸完烟回家的人含有三手烟,对体质弱的宝宝会产生影响。


除此以外,吸烟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2倍,还可增加男性不育的发病风险;对于青少年来说,烟草烟雾可以导致青少年的脑部出现发育障碍;女性,尤其是母亲吸烟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严重危害发育中的婴儿和新生儿。



生活中,有人认为电子烟能够帮助戒烟或者减少环境污染,其实不然。杨海升表示,电子烟是一种模仿卷烟的电子产品,虽不含焦油,但仍有其他多种致癌物质,有着与卷烟一样的外观、烟雾、味道和感觉。电子烟释放物中含有甲醛,烟草特有的亚硝胺、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与卷烟一样,同样存在二手烟的健康危害问题。电子烟也可引发心脏病、肺部疾病、脑中风、癫痫、哮喘和过敏等疾病,动物实验已证明,电子烟可引发肺癌和膀胱癌,且目前没有充分科学证据表明电子烟可以帮助戒烟。


戒烟控烟现在开始


几乎每一盒香烟的包装盒上都会标明“吸烟有害健康,请勿在禁烟场所吸烟”“尽早戒烟有益健康,戒烟可减少对健康的危害”等戒烟标语。吸烟带来的不是酷帅,而是给身体、周围人和环境带来无尽的危害。


对于戒烟,究竟该如何做?


市人民医院、市中医蒙医医院等医院都设置戒烟门诊,但真正前来戒烟的人少之又少。“其实,在戒烟劝诫、戒烟咨询、戒烟热线、药物治疗等多种方法的加持下,戒烟并不是难事儿。”杨海升介绍,没有成瘾或者烟草依赖程度较低的吸烟者,可以凭毅力自行戒烟。对烟草依赖程度较高者,可到戒烟门诊接受戒烟治疗,包括进行行为矫正以及使用戒烟药物等。如果凭意志力戒烟,要克服生理依赖、心理依赖以及行为习惯,对绝大部分吸烟者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有人因烟草依赖而难以戒烟,有人甚至在罹患吸烟相关疾病后仍不能戒烟。但任何人在任何年龄戒烟都可获益,且戒烟越早、持续时间越长,健康获益越大。”杨海升介绍,成瘾者戒烟需要专业化戒烟干预。目前常以“5R”法增强吸烟者的戒烟动机,用“5A”法帮助吸烟者戒烟。医生要首先了解吸烟者的感受和想法,把握其心理。医生对吸烟者进行引导,强调吸烟的严重危害、戒烟的目的和意义,解除其犹豫心理,使之产生强烈的戒烟愿望并付诸行动。对于愿意戒烟的吸烟者采取“5A”戒烟干预方案进行戒烟。


吸烟者在停止吸烟或减少吸烟量后,会出现一系列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包括吸烟渴求、焦虑、抑郁、不安、头痛、唾液腺分泌增加、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一般情况下,戒断症状可在停止吸烟后数小时开始,最初的 14 天内表现强烈,之后逐渐减轻,直至消失。大多数戒断症状持续时间为1个月左右,但部分患者对吸烟的渴求会持续1年以上,而绝大多数是因为“心瘾”作祟。


“开始戒烟后,一定要注意改变与吸烟密切相关的生活行为习惯,如晨起不要吸烟,改为先洗漱、吃饭等;饭后改为刷碗或散步,同时要避免吸烟诱惑,包括禁酒、暂停与吸烟者聚会等。”杨海升表示,有戒烟需求的市民可以拨打戒烟热线或者咨询市人民医院戒烟门诊,会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制定一个符合自身实际的戒烟计划,并推荐有戒烟意愿的吸烟者使用戒烟药物。


戒烟药物可以缓解戒断症状,辅助有戒烟意愿的吸烟者提高戒烟成功率,但不是所有吸烟者都需要使用戒烟药物才能成功戒烟。目前,我国已被批准使用的戒烟药物有:尼古丁贴片、尼古丁咀嚼胶、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伐尼克兰。这些药应严格依照说明书和医嘱进行服用。戒烟过程中,医护人员还要对戒烟患者进行情况监测,包括是否发生不良反应、规律服用情况以及戒烟效果等。


戒烟干预是递增的、阶段性的“成功”过程,大致分为12个阶段。多数吸烟者会经历全部或大部分戒烟阶段,临床医生要帮助每个吸烟者解决戒烟各阶段遇到的问题,最终才能成功戒烟。


健康生活远离烟草


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履行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和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并结合《乌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管理办法》和《关于开展乌海市2021年度无烟单位创建活动的通知》的要求,在全市组织开展“乌海市无烟单位”创建工作。


走进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医院、车站、银行等处,有的设置了专门的吸烟区,指引标志清晰可寻;有的在公共场所、楼梯间、办公室等位置张贴着“禁止吸烟”的醒目标识,规定所有人员进入后一律禁止吸烟。曾经在车站、银行、公共汽车站、电梯等公共场所里经常看到吸烟者吞云吐雾的场景已不多见,一些吸烟者能主动到吸烟区吸烟,公共场所禁烟效果明显。


记者在市市民服务中心看到,室内禁烟标志明显,工作人员和前来办事的市民均无人吸烟,大厅空气清新;户外的吸烟区有一些男士正在抽烟。正在吸烟的杨先生坦言,随着一些公共场所的全面禁烟,不少有着抽烟习惯的人或不能抽烟、或到专门区域,这都对大家戒烟有着促进作用。


曾经,公共场所的一手烟、二手烟,甚至是三手烟让人不胜其烦。而现在,吸烟者素质不断提高。“聚餐遇到女性和儿童时,吸烟的男性朋友会到室外抽一支再入座,有的甚至等她们离席后再抽。一次在公交站点,一男子拿出烟便点了起来,看到有女性前来等车,立即用手挥散烟雾,并走到几米外。”市民许婧说。


市民张先生笑着说,以前,别人是出门摸兜检查钥匙带没带,他则是检查有没有烟,朋友见面第一件事儿不是寒暄,而是递烟、点烟。自从身体出现不适开始戒烟后,“拍兜”的习惯至今还有,只不过找的是手机。


为让公众了解被动吸烟和烟草烟雾的危害、吸烟相关疾病、戒烟方法等相关知识,市爱卫办以世界卫生日、爱国卫生月、爱国卫生宣传周、健康促进月、“5·31”世界无烟日等为契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控烟宣传活动,倡导主动远离烟草,做践行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同时针对戒烟“难”的问题,我市重点打造市人民医院规范戒烟门诊,并作为培训基地带动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简短戒烟干预和戒烟门诊建设工作,密集宣传加及时劝阻的模式,有效遏制了公共场所内随意吸烟的不文明行为。


不吸烟、不尝试吸烟、不在公共场所吸烟、积极参与控烟……让我们每个人树立“不吸烟最时尚”的健康理念,主动远离传统烟草产品和电子烟,共同筑起无烟屏障,打造美丽健康乌海。


■ 相关链接


研究发现吸烟可使大脑萎缩


美国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吸烟会导致大脑组织减少,虽然戒烟可以阻止这种损伤,但无法使已损伤的脑组织复原。


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生物精神病学·全球开放科学》杂志上。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论文中说,不少研究一直以来只关注吸烟对心肺的伤害,却忽视了对大脑的损害,新研究发现了吸烟行为与脑损伤的直接关联,有助于解释为何吸烟者面临与年龄相关的认知退化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更高。


目前已知大脑容量和吸烟行为都与基因相关。为了弄清楚基因、大脑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分析了英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超过3万人的脑容量、日常吸烟行为和吸烟相关基因,并把这三项数据两两分组研究。


结果发现,每一对因素都被证明是有关联的。日常吸烟行为和脑容量之间的关联取决于吸烟量,即一个人每天吸烟越多,其脑容量就越小。


最终,研究人员通过使用一种被称为中介分析的统计方法得出的结论是,携带与吸烟相关的基因会导致人更容易吸烟,而吸烟越多,人的脑容量会变得越小。


研究人员认为,吸烟和年龄增长是导致脑萎缩的两大主要因素,且这种损伤不可逆转,戒烟可以避免对脑容量进一步的损伤,从而降低患阿尔茨海默病等的风险。(新华社)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