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建慧
善读者说,阅读,是与高尚的灵魂对话,能帮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诚然如此,阅读一本好书,能让我们提升格局,增长智慧,并在书中体验不同的人生,获得更多的人生哲理。
喜欢读书的人都如何与书结缘?坚持阅读都为他们带来了什么?对此,记者采访了几位读书达人,听他们与您聊一聊。
在书中品味百态人生
李璐今年38岁,她说,虽然自己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没有什么机会“走万里路”,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却有幸在书籍中体验过百态人生。
李璐讲起自己第一次与书结缘的故事。“我读初中的时候很渴望能读到课外书。但我家附近没有书店,仅有的几个租书屋还以武侠和言情小说为主。当时那都属于父母不让看的‘闲书’。”李璐说,“突然有一天,学校运来一批爱心人士捐赠的图书,成立了图书室,我立刻就激动起来了。”
李璐记得,她从这个小小图书室借到的第一本书,就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带给她的冲击非常大,她在书中阅读了作者海伦·凯勒的人生。“很多年后,我读到作家马克·吐温的一句评价,他说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是海伦·凯勒。海伦·凯勒的确称得上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一生只有19个月光明与声音的海伦·凯勒给全世界的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光明与希望。”李璐说。
从那时候开始,李璐就对各种自传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先后读了几百本自传体文学作品,有名人自传,也有普通作者写的自传体小说。她在书中顺着墨迹延展的方向,体会不同作者描摹出的不同人生,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悲,去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这让她至今都觉得受益匪浅。
在书中感知万千美好
41岁的孙江涛是一位散文爱好者,最大的兴趣就是读散文和写散文。
孙江涛谈起自己深爱的一篇散文,是朱自清先生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篇文章他几乎倒背如流。“第一次读的时候就非常惊艳,明明作者只是记叙了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却能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风景描写技巧中,让人仿佛也置身其间,与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先生把臂同游,这样的写作思路、写作技巧,怎能不让人拍案称奇?”他说。
孙江涛说,相比其他热爱读书的阅读者来说,他读过的书其实很少,所知也非常有限,“很多国内外的名著我都没读过。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根本不是什么读书达人。”
但是他读过的散文却非常多,与友人聊起近现代的散文大家来,总是滔滔不绝。“鲁迅先生、老舍先生的散文我最喜欢,还有梁实秋、林清玄、钱钟书等。在我看来,这些散文中蕴含着作者伟大的思想,它们是我通往大千世界、理解生命意义、增加生命宽度和厚度的桥梁。”孙江涛说。
闲暇之余,孙江涛也喜欢写写散文或者随笔,“记录一下生活中的忧伤或者欢喜,每完成一篇,都觉得像是收藏了一朵俗世烟火,万千美好尽收文中,能慰藉自己被生活磨砺得苍白的精神。”
在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梁鑫是一名“90后”,说起坚持阅读的理由,他说:“我在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梁鑫说,自己以前并不喜欢阅读,“念大学的时候大家都去图书馆借书,我就在宿舍里打游戏,连网络小说都不爱看,更别说严肃文学作品了,一看就觉得头疼,字儿都认识,连在一起就读不下去啦。”
工作之后,情况却有了很大的变化。梁鑫发现,长时间缺乏阅读的自己就像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毫无内涵可言。“当时,我们科室的科长是位快退休的老先生,满腹经纶、饱读诗书,平时说话特别诙谐幽默,开会的时候又能旁征博引,一些典故、名人语录信手拈来,我真是打心眼里敬佩他,想要跟着他学。”梁鑫说。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那位科长都亲自“指导”梁鑫读书。“他经常会列个书单给我,没事儿就给我推几篇微信公众号里的小文章让我读。开始我只是因为尊敬他,硬着头皮读完的,后来读得多了,就好像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慢慢懂得了很多东西。后来科长退休了,我还会常常请教他一些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他往往也不说教,只是随手甩给我几段书中摘出来的文字让我自己去悟。”粱鑫说。
几年前,粱鑫曾遇到过一次很艰难的考验:“当时有另一家单位想要调我过去,晋升空间比现在好,但那个单位的具体业务其实我不太熟悉,心里很忐忑。当时我征求老科长的意见,他随手拍了一段书上的文字给我,我还记得那是金庸小说《白马啸西风》里结尾处的一段,大致意思就是‘那些都是很好的,但我偏偏不喜欢’。”
“后来每每遇事不决,我也喜欢静下心看会儿书,不拘看啥,总之静心之后,仿佛很多事就有了答案。”梁鑫说。
或许这就是阅读的魅力所在。我们阅读,体味他人的思想与情感,同时也让自己的精神得到成长或升华。坚持阅读,每个人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