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沉浸式阅读 给大脑“充充电”

市图书馆内的智能检索机可查找馆内所有藏书。

海勃湾区图书馆报刊阅览室满足各年龄段读者所需。





本报记者 赵荣 文/图


春节里,有人选择走亲访友,有人选择户外旅游,也有人沉浸在图书馆里读书“充电”,在知识的海洋中度过一个“文化年”“知识年”。

春节假期,市图书馆开放期间,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前来。他们有的端坐桌前,品味书籍的悠远芬芳;有的和父母共读绘本,享受浓浓的亲子时光;也有人带着作业、查阅资料,感受图书馆的博大精深……

在智能图书检索机前,9岁的李文轩输入《外星来的野兔》,屏幕上出现该书的多个版本,再点击相应的图书,其所在的书架目录、层数及具体位置便清晰显示出来。李文轩告诉记者,他家在海勃湾区香榭丽舍小区,以前想要选书、读书都得坐公交前往图书馆,自从市图书馆搬迁到这儿,周末和寒暑假他基本上都泡在图书馆里,绘本、拼音读物等适龄读物都一一看过,收获很大。

陈女士则趁着春节休息,带着女儿到图书馆来完成学校今年寒假布置的《草原书香阅读打卡作业册》。“我平时虽然舍得给孩子买书,但踩雷的次数也很多。这次学校推荐的书目,虽然只有四本,但内容生动、内涵丰富,很受女儿欢迎。”陈女士说,到图书馆看书氛围非常好,女儿的学习效率高,作业做得也比在家要快。而她则找出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和孩子一同阅读,享受难得的亲子时光。

2月15日,记者在海勃湾区图书馆看到,大厅内大气醒目、科技感十足的瀑布流电子资源借阅一体机上,万余册电子图书资源在大屏幕上缓缓“流动”。“点击屏幕上的书籍封面,即可了解书籍详情,感兴趣的话直接扫描二维码下载就能阅读。”一位工作人员向读者示范着。在报刊阅览室、开架借阅室、儿童借阅室等处,人们安静有序,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

线上图书馆弥补了线下图书馆的不足。各类书籍只需动动手指即可阅读、下载,想要注册会员的也可通过线上图书馆在线注册。

家住海勃湾区三金A区的李洁告诉记者:“年前偶然到海勃湾区图书馆转悠,才发现图书馆早已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女儿特别喜欢《故宫里的大怪兽》系列的第一册,因有事儿不能停留便办了张借阅证,将书带回家阅读。回家后,我在手机上搜索海勃湾区图书馆时看到,借阅证不仅可以线下借阅纸质书籍,对于我们这些没有时间翻阅纸质书籍的成年人来说,还可以通过公众号下载电子书阅读。我现在也成了图书馆的忠实粉丝,每天都要登录上去看自己喜欢的书籍、报刊。”

“这里有海量的图书资源,且完全免费。一点儿也不像一些手机读书软件,每当你看到关键部分就跳出购买会员的页面,不买就啥也看不成。”市民李婷打开“乌海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向记者展示说,“微信搜索并关注‘乌海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点击微服务大厅,找到数字资源中心后能看到党史学习教育专栏、电子资源、有声图书三大类。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阅读成功励志、文学艺术、经典名著、小说传记、生活保健等方面的电子书,还能欣赏一些书籍的视频文件,对于视障人士,还能选择有声图书听书。”

记者从市图书馆了解到,该馆各类馆藏图书文献有95.56万册(件),其中纸质图书报刊44.98万册(件),蒙古文纸质图书文献0.33万册,期刊600余种;电子书28.8万多册、电子期刊4652种33.94万册、数字化报纸430种、名家讲座5000集900小时、知网论文584.66万篇。市图书馆工作人员李琦介绍,目前,市图书馆、三区图书馆以及全市6个鸿雁书屋实现书籍通借通还,促进书籍流通和共享。同时推行“一键借阅平台”,读者通过“乌海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手机借书”功能即可扫码借书,使操作更加便捷。

近年来,我市以打造“全民阅读·书香乌海”文化品牌为契机,深入推进一刻钟全民阅读圈建设,推动优质阅读服务资源向基层一线延伸,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文化氛围。在深入调研全市居民需求基础上,加大政府投入,鼓励机关和企业参与全民阅读阵地建设,持续打造群众家门口的阅读阵地。

市图书馆在已有6个鸿雁书屋的基础上,新建海勃湾区新华西街道海达社区和海南区福河书苑分馆,在海勃湾区滨河街道湖东社区、乌海摩尔城、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安装智能借阅书柜,在机关、企业、银行等单位建立40个“一刻钟阅读圈”服务点,形成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馆,三区图书馆为总馆,鸿雁书屋、阅读点为分馆的“1+3+N”智慧阅读网,实现图书资源共享,打通公共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市图书馆在原有新华书店的基础上,与乌海书城、竞人书社合作,扩大“你选书,图书馆买单”活动范围,让读者第一时间借阅到心仪图书,提高图书流通率,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