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关爱普通劳动者 用真情还要下力气

一篇丰富翔实的报道,一次全方位的跟踪采访,让我们了解到三区零工市场的运营现状和使用者的切身感受。
长期以来,“站马路”打零工的劳动者群体是否能得到权益保障都是体现一座城市人文关怀水平的一面镜子。在过去,劳动者在路边等聘,风吹日晒不说,效率还极低,招工者来不来、什么时候来、用什么工种、出价怎么样,都只能靠撞运气;用工者想用工,到哪里找人,找到的工人专业水平怎么样,也都是未知数。而对于城市其他参与者来说,临时的零工聚集地还容易发生拥堵交通、影响周边店铺经营等问题,“观感”也不佳。
“马路零工”需要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用工者也需要有个面试时交谈的场所,“零工市场”便应运而生。在我们看来,一个设施完备、服务周到的零工市场,不仅是物理空间,还是权益空间和心理空间,真正让关爱普通劳动者这件事落在了实处。
通过记者的采访,我们也看到,零工市场的服务大厅除了能提供基本的遮风避雨、热水热饭、取暖乘凉等服务,还能切实帮助求职者解决实际问题。过去求职和用工,就好比没有网约平台之前的出租车,的哥的姐耗着油满街转,想打车的人站在路边招手等,谁也找不见谁。而如今,工作人员向用工较多的企事业单位征集用工信息,通过零工市场内电子屏将用工要求、薪资待遇一一公布,大家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人岗匹配度,降低了应聘成本,自然让劳动者心里更安稳。
没有经验、只能出卖苦力的劳动者也能得到技能扶持和培训,服务单位可以组织“能工巧匠”来介绍经验,提供辅导;求职者也能通过再学习摆脱技能单一、无工可打的窘迫,可谓是一举多得;倘若遇上问题,也有“说理处”,免费的法律咨询、心理辅导,驻厅办事窗口,都能帮大伙儿解决根本问题;再加上各种关爱活动,无论是端午节的两个粽子、冬至日的一碗水饺还是免费的公益理发,都能让劳动者打心底感受到社会各界的温暖关爱。
当然,零工市场建好运营只是第一步,好不好用,有没有用,能不能长期用才是零工群体最在意的。我们也注意到,外地许多地方都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新建成的市场硬件条件很好,但零工们却还是宁愿站在马路边,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相关部门在匹配用工需求方面,距离大家的心理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们须知,随着时代的变化,“马路零工”的求职范围和求职方向都在不断地变化中。过去的“马路零工”被称为“板锹队”,就是因为用工的多是建筑、装卸等行业,需要有力气的工人。而今,智能化设备将大大节省人力,“找零工”的求职者画像也在产生变化,有人想找保安、保姆、保洁类的家政工作,有人想找时间灵活一点的销售或能兼职的轻体力工作,也有的拥有一技之长,想要找一份对口的临时活计……这些灵活就业的需求,就要求我们的零工市场更重视顶层设计,随时了解求职者的具体需求,不要将所有有意向灵活就业者都视为“板锹队”,从提供用工信息、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提供更为丰富的劳动技能培训等多方面入手,呵护和支撑起弹性就业空间,能让弹性工作与“安全”“体面”这样的词语结合起来。
我们相信,只有这样,零工市场才能长远、稳定地运营下去,真正成为关爱劳动者的一扇窗、一间屋。用心用情的关爱劳动者,不但要在遍地开花的“零工之家”这个物理空间里,更应该存在于看不见的制度空间和文化空间里。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