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我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10.73万人,人口占比达到19.29%。按照联合国关于老年社会的认定标准,我市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因为老年人年龄跨度大,身体条件和家庭环境各异,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各有不同,所以,养老就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我市根据实际情况推出了“颐养·乌海”品牌,着力破解养老难题。一是依托覆盖全市的养老服务全域网络,探索嵌入式社区养老新模式,提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通过把服务机构嵌入、智慧平台嵌入、医护康养嵌入、社区助老员嵌入,实现服务资源高效匹配。二是通过政府购买、市场培育等方式,多样化、多层次实现对不同人群的兜底养老服务、基本养老服务、普惠养老服务、高端养老服务供给全覆盖。三是加强养老服务监管,严格执行养老机构服务行业标准,常态化开展养老服务质量监测,畅通反馈渠道,消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但是,要想实现老年人期望的“幸福养老”还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画养老同心圆,推动养老体制改革和服务网络创新同频共振。一方面,我们要以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制定“颐养·乌海”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对资金、政策、人才、设施等进行统一管理和安排;另一方面,要继续培育完善具有地域特点的养老服务圈,坚持以“幸福”养老为主题,以“书法”文化为特色,以“智慧”养老为统领,以“十助”服务为抓手,完善横向成网、纵向成链的“六级六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幸福养老”步入发展快车道。
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养老服务从业者,实现养老服务高质量更是需要专业性高、综合能力过硬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市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存在总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压力之下,如何持续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扩大培养规模、形成高效的人才输送渠道,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一方面,可以鼓励养老机构与相关院校合作,开设养老服务相关的专业或课程,打造符合市场定位的实用性人才;另一方面,鼓励养老机构建立完善的培训教育体系和有保障的职业发展通道,通过绩效考核、奖惩机制,不断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新挑战也伴随着新机遇。10.73万老年人背后是庞大的银发经济市场。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国家层面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等都是银发经济的重要落脚点。我市应加速布局老年群体的文旅、康养、医养等相关产业,依托山海沙城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资源优势,推进面向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养生保健、教育服务、旅游休闲等业态深度融合,抢占新赛道、激发新动能,迎接银发经济发展新机遇。
融媒评论员:王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