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矿山。
近年来,海南区因地制宜、科学防治、综合治理,以生态建设为重点,以植被保护为主线,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科学防沙治沙,构筑起绿色屏障,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 因地制宜 科学防沙治沙 海南区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对沙化土地采取封禁保护措施,逐步将沙区自然生态系统全面保护起来。持续推进防沙治沙,累计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5266.67公顷,沙化土地治理率达98%,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有效遏制。科学推进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和荒漠化治理综合防治,系统开展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总面积160公顷,治理措施为人工种草。 2024年,海南区“三北”工程林草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围栏封育、中幼林抚育、灌木林平茬、退化林修复,总面积473.33公顷。市自然资源局海南分局计划在巴音陶亥镇渡口村煤矿废弃地实施种草100公顷;在巴音陶亥镇苦水沟草原实施围栏封育,建设网围栏6.226公里,建设面积120公顷;对城区周边现有人工林加强抚育管护,提高森林抚育经营技术,加速林木生长,提高林木成活率,抚育管护面积213.33公顷;适时平茬,促进灌木林良性生长,平茬面积133.33公顷。 项目支撑 筑牢绿色屏障 3月15日,海南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2024年防沙治沙工程春季开工暨海南区公乌素镇公益林生态项目开工活动顺利举行。 近年来,海南区坚决扛起“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大政治责任,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2023年,海南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6.9%,创历史最好水平,黄河海南段水质稳定在Ⅱ类;持续推进防沙治沙,累计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5266.67公顷,沙化土地治理率达98%,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有效遏制。 为全面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2024年,海南区将组织实施库布其—毛乌素沙漠沙化地综合治理、“三北”工程林草荒一体化保护修复等防沙治沙、生态修复项目,推动自治区“六个工程”工作部署取得实效。 公乌素镇公益林生态项目是海南区2024年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重要举措之一。该项目由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公司负责组织实施,总投资1362万元,预计完成绿化面积29公顷,主要对公乌素镇北侧109国道两侧及周边山体进行绿化,计划种植各类乔灌木79.14万株,绿篱及地被1.18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可有效遏制区域土地沙化,降低噪声、扬尘污染,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该项目的启动实施,标志着海南区贯彻落实自治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正式启动,也标志着海南区持续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迈出坚实的一步。 协同发展 生态产业惠民 在公乌素镇万源煤矿渣山光伏发电项目现场,一块块光伏板纵横交错,一眼望不到边的深蓝色光伏组件,正汇聚成绿色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蓝海”,源源不断地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 早在2016年,五凌乌海电力有限公司把光伏发电+矿山生态治理作为一种新型模式,深度开发矿区资源。万源煤矿渣山光伏发电项目采用当时技术最先进的“双面双玻单晶高效组件+水平斜单轴跟踪支架系统+桁架式基础”技术,同时通过对废弃渣场覆土、自燃层土壤置换、播撒草种等措施解决了煤渣场地面不均匀沉降、煤渣自燃高温、强腐蚀、水土流失等地质问题,高效利用废弃闲置土地资源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修复改善,形成了“上面发电、下面种草、科学开发、综合利用”的生态互补建设模式。光伏组件对太阳光的遮挡,有效减少了水分蒸发,利用清洗光伏组件的契机,对场区草种进行洒水浇灌,场区植被得到了恢复,防风治沙效果逐步显现。 此外,该项目充分利用了当地太阳能资源,在煤矿渣山上建设光伏电站,不仅高效利用了废弃闲置的土地资源,同时结合生态修复方案进行环境治理,减少荒地的水分蒸发,缓解荒地干旱情况,起到防风治沙、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实现了光伏与矿山真正融合,让昔日矿山重焕生机活力。 据了解,目前海南区可用于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的面积达4326.19公顷,其中:在企业排土场、储灰厂范围内可建3个,总面积为333.6公顷;具备建设条件且集中连片的地块3个,面积为3992.59公顷。 “采取最坚决的态度、实行最严格的制度,阻止沙化面积进一步扩展。治沙不能仅仅治沙,要科学治理,要综合施策,更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市自然资源局海南分局相关负责人武国丽说。 通过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海南区逐渐推动绿色版图由“浅绿”向“深绿”突破,从“区域美”向“全域美”转变,努力走好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互促共赢的创新发展之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