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街道,一支由573名普通居民、党员骨干和社区后备力量组成的“热心人”队伍,正悄然改变着社区的治理面貌。他们用点滴行动诠释新时代雷锋精神,让“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从口号变为现实。
一支队伍,激活治理“末梢神经”
滨河街道创新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热心人”四级联动体系,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每个楼栋、每户家庭。通过“居民自荐+联名推荐”机制,社区挖掘出一批热心公益的居民骨干。在鹏泰家园小区,由田春生、李根等“热心人”牵头,坚持每天早晚巡查,发现并整改电动车违规充电、楼道堆物等隐患35处。依托“海区e家”数字平台,“热心人”协助社区完成基础信息采集工作,累计录入人口信息800余条,动态更新流动人口登记515户,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的精细度。
这些“热心人”不仅是政策宣传员,更是民生服务员。澳林花园小区的梁岐便是典型代表。在小区多年无物业期间,自掏腰包购买疏通工具,全年疏通下水井20余次。为引进物业规范小区管理,他挨家挨户走访,收集居民意见。还多方奔走联系3家优质物业公司,洽谈合作细节,斟酌合同条款,最终促成物业入驻。
一套机制,打通服务“最后一米”
滨河街道通过“1+4”民情排查体系——“一张动态清单”联动“四类走访场景”,让群众诉求有人听、难题有人管,从楼道灯维修到高龄认证代办,从垃圾清运到停车位规划,累计收集的226条居民需求中,已有152个问题画上解决的对钩,就像一份份“民生答卷”,写满基层治理的温度。
针对特殊群体关爱需求,湖东社区的“热心人”纪海军、申振彪与小区物业成立了“宜和家园关爱小组”,定期上门检查孤寡老人家中用电、用水、用气安全情况,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还有柳晓娟、查娜等“热心人”,根据自身特长和社区需求,积极参与“睦邻陪伴”志愿服务和社区治理工作,她们时刻关注社区里的独居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帮助。自开展“睦邻陪伴”活动以来,已为鳏寡孤独老人提供生活帮扶50人次,组织义诊、健康讲座35场,惠及居民3600余人。
一个平台,架起党群“连心桥”
走进滨河街道综治中心,这里是资源整合的“枢纽站”,更是议事协商的“主阵地”。通过“睦邻议事六步工作法”,61场“楼院微议事”,让“热心人”参与鹏泰家园业委会筹建、德顺祥庭物业引进等社区决策。其中,鹏泰家园通过“热心人恳谈会”收集居民诉求22项,成功推动小区绿化带修复、停车位规划等事项落地,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为强化治理效能,滨河街道充分发挥党建轴心作用,撬动包联单位、在职党员、辖区企业等资源下沉社区。例如,包联单位利用自身资源为社区提供物资援助,在职党员发挥专业技能为居民提供安全知识讲座、医疗服务等,形成“资源下沉—需求对接—服务落地”的闭环机制。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真正实现了“多方联动解决难题,共建共享幸福滨河”的治理愿景。
一份初心,绘就幸福“新图景”
面对青年参与不足、城乡资源不均等短板,滨河街道拿出实招:组建“平安轻骑”队伍,吸纳快递员担任“流动网格观察员”,明确“热心人”在社区工作者招录、评先树优中的优先权……这些创新举措让治理队伍更年轻、更多元。
站在新起点,滨河街道以“绣花功夫”将推动基层治理向精准化、高效化方向纵深发展。依托四级联动体系,逐级明确职责分工,强化街道统筹协调、社区精准落实、网格快速响应、热心人贴心服务的协同链条,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治理闭环。在提升问题响应速度方面,社区网格员、热心人发现隐患后“吹哨”,城管、住建、物业等职能部门“闻哨即动”,以“滨河速度”织密民生保障网,让居民真切感受到“呼声有回应、难题有解决”的担当。
正如滨河街道党工委书记边宇所说:“这种‘熟人社会’的回归,让‘人人尽责’的担当与‘人人享有’的获得感相互滋养,真正织就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使基层治理既有制度之‘形’,更显人情之‘暖’。”
在这片热土上,“热心人”的故事仍在续写。他们用平凡善举串联起基层治理的经纬线,织就了一张充满温度的“幸福网”,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