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辽阔的乌海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画卷映入眼帘;走进乌海市研学主题示范基地,光伏鱼菜共生项目将绿色发展与生态农业完美结合;漫步在热闹的公园,精彩纷呈的“睦邻文化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文化盛宴;趁着夜色,逛一逛烟火气满满的“睦邻夜市”,在晚风中感受音乐与美食相伴的快乐……
近年来,海勃湾区滨河街道立足农业、文化、旅游多重资源,以发展“沿黄经济带”为主线,突出“串珠成链”的工作思路,加快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优势资源相互结合、功能相互补充、效益相互促进的新业态、新模式,宜居、宜业、宜养、宜学、宜游的魅力滨河正焕发新活力。
塑造文化品牌
让特色文化“兴”起来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又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动能和支撑。滨河街道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形式及供给主体上谋创新、出实招,精心打造“睦邻文化”品牌,全方位助力辖区文化事业发展繁荣。
2023年,滨河街道中河源社区引入社会资金150多万元建设了1.3万平方米的中河源农业文化广场,并以中河源社区为主会场,与其他社区联合举办了海勃湾区社区睦邻文化节暨滨河街道乡村文化节。同时,以“睦邻文化”为主题,开展年食节、年货节、文化汇演等活动共计40多场。通过接地气、有温度的宣传方式,让集文化、娱乐、美食于一体的乡村文化大集真正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特色项目。同时,在中河源社区“会说话”系列文化墙,聚焦红色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传统文化,绘制出“中河源村韵美”的人文画卷。
滨河街道还积极组织辖区党员干部、“五老”成员、社区居民等成立“睦邻百姓说”宣讲团,以“北疆文化小课堂”的形式开展宣讲活动;依托“睦邻百家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享文化、品美食、观节目、唠家常、共娱乐、谈发展等最具“烟火气”的方式,让“陌邻”变“睦邻”,“百家”成“一家”。
丰富多元业态
让乡村旅游“热”起来
近几年,近郊游、乡村游持续走热,给农区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气和商机。中河源社区临近沙漠、黄河、湿地等,树木绿荫分布合理,瓜果蔬菜和粮食作物种植较齐全,是得天独厚的农业观光旅游地。
滨河街道结合本区域乡村振兴产业现状,积极探索“研学+乡村”发展新模式,利用中河源社区距离城区较近、闲置土地较多等特点,重点打造“1个基地”+“1个小镇”,即“乌海市研学主题示范基地”和“特色小镇”。
乌海市研学主题示范基地将青少年研学实践活动、户外拓展、自然教育、科普创新、非遗工坊手作、城市休闲等新兴综合性文旅研学产业与中河源社区特色相融合,最大限度把人气聚起来。基地成立以来,先后为海勃湾区各所学校提供劳动与综合实践研学课程服务、面向青少年开展独立研学实践活动、为各地研学旅行团队提供专业的地域特色研学承接服务等共20多次,服务人数800余人。
街道还与内蒙古缘源祥旅游有限公司合作,引入社会资金1200多万元,对辖区内闲置房屋进行清理、修缮、改造,筹划建设“特色小镇”,升级打造成集越野冲沙、徒步穿越、露营度假、户外研学、乡村旅游、餐饮住宿、民俗文化、田园生活、庭院经济、老年照料等项目为一体的特色产业。“特色小镇”预计10月开始接待第一批游客,年可接待旅客及冲沙车队1万人次。
“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党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内挖潜力、外引资源,以‘农’为根本、以‘文’为神韵、以‘旅’为渠道,分类分阶段推进项目落地见效,加快构建城乡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乡村振兴‘升级版’,营造宜居宜业宜游良好环境,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滨河街道党工委书记边宇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