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发展了我们党成立以来领导文化建设的探索成果和宝贵经验,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并发展,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为了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极端重要工作,需要我们从历史、理论、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这一思想形成的逻辑。
历史逻辑: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华文化面临着文化转型的难题。当时,不同人士给出了不同答案,但无论是“中体西用”“全盘西化”还是“文化复古”,都不是解决民族矛盾的正确方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就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同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致力于“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充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与价值,形成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文化纲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强调要发展民族新文化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就必须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吸收其精华,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和保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新时代以来,受党对文化建设十分重视的历史传统影响,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两个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理论成果。
理论逻辑: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坚实理论底气的来源,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根本遵循。首先,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视角,探究了文化的主体离不开“人”。人类实践是文化产生、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归根到底是人创造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由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所决定。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同样需要重视和把握“人”这个文化主体,发挥“人”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涵养民众推进民族文化发展进程。其次,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在基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食粮,“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但是,文化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不单由经济基础决定,反过来也会影响经济基础。因此,人们精神上的满足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润物无声地影响着现实存在,促进物质文明的丰富,可见,文化自信自强与国家综合实力密切相关。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在正确认识文化地位、功能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统一起来考量,用与国家经济、政治相适应的文化来引领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提振文化自信心、增强国家软实力。
实践逻辑: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中华文明曾有过“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恢宏气象,也曾在近代陷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困境,中国共产党便是背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而生的,“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为重焕中华文明荣光而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繁荣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迈出全面建设文化强国的新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在各方面都强起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取得创造性成就和突破性进展,呼唤新的文化思想的指导。
习近平文化思想适应了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要求,是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创新成果。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现代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现代文化不可能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旗帜,集中体现为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系列新理论新理念新战略指导文化建设,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篇章。(张雨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