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
我市迎来降雪天气
气温骤降
在这样的“酷寒”天气里
我市设施农业
却依旧“火热”的秘籍有哪些?
全程保障有底气
“应对这样的寒潮、降雪天气,咱们要提前对温室大棚的各项设施进行全面检查,比如压膜线松紧是否到位、保温被压没压牢,防止漏风漏气,适当的时候可以使用热风炉、加热块等增加棚内温度。”12月12日,在海南区曙光村八十六处温室大棚里,市农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郭燕玲对种植户说。
当天,自治区气象局、自治区农牧厅联合发布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我市农牧系统立即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指导农户提前做好防寒、防雪措施,科学应对寒潮、降雪天气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除现场支“暖招”送“技术”解难题外,工作人员还在“线上”持续发力,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平台及时更新天气信息,提醒农户注意气温变化,分享预防冻害方法,为农户们答疑解惑,切实保障设施农业生产有序进行。
老办法大显身手
走进市绿农永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草莓大棚,温暖潮湿的环境和户外的寒风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株株草莓苗生长旺盛,一颗颗圆润饱满的草莓藏在绿叶下长势喜人。负责人郭永胜说,再过十来天,这些草莓就可以采摘销售了。
“我们收到天气预报后就开始通过加固压膜线,放下保温被等措施,防止大棚漏风漏气,并实时关注天气情况,及时清理积雪,目前各类作物都没有受到影响。”郭永胜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棚另一侧种植的樱桃、葡萄和羊肚菌正处于发芽期,需要“温暖呵护”,它们长势良好,丝毫未受寒潮影响。“如果气温再下降,我们还会在棚内增加保温帘、暖风炉或加热块,确保棚内温度白天可以达到15℃,晚上维持在10℃。此外我们还会配合二氧化碳气肥,帮助农作物吸收营养,让农作物茁壮成长。”郭永胜说。
高科技赋能发展
自然能源智慧系统内种植的农作物长啥样?
在润泰零碳内蒙古农业科技公司的大棚里,自然能源智慧系统可以利用太阳能+太空能+跨季节储能系统,将春夏秋三季的太阳热能和冬季的太空冷能分别储存在地下,反季节提取使用。
该系统由源端、末端、储能、智能控制及能源转换系统组成。春夏秋三季,地面安装的6块大型超导能量板吸收太阳能将其转化成热能,通过跨季节储能系统将热能储存,到冬季再提取储存好的热能用于大棚供暖等。冬季时,能量板利用太空辐射收集冷量并储存到储能系统,待夏季用于大棚供冷使用。
除了跨季储能,“明暖+地暖”也在设施农业中大显身手。
在阳光田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温室大棚里有68组巨型黑色“暖气片”,它们就是太阳能集热水箱。每组水箱每组宽1米,高约3米,设有5个凹槽,凹槽内装有水袋,水箱表面涂有一层纳米级吸热喷漆,是温室大棚行业先进的“明暖设备”。
此外,大棚内还同步引进了一套“地暖设备”。智能终端控制系统通过感温装置实时监测温室内温度变化,自动开启控制温室内的负压风机,有的放矢地将水箱中的热气输送到葡萄定植沟下敷设的送热管道中,起到提升地温的作用。
多重保障下
设施农业稳产越冬
乌海人一年四季都能
拎好“菜篮子”端稳“果盘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