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逐绿前行 书写生态文明“新答卷”

开 栏 的 话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实干争先,聚焦聚力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乌海实践的新篇章,以一域之光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彩。

即日起,乌海市融媒体中心推出《加快落实“五大任务” 推动高质量发展·答卷2023》年终特别报道,全方位、多角度盘点展示今年全市在重点项目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增进民生福祉等各方面取得的新成绩、新进步、新亮点,进一步激励全市上下锚定目标、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以新的作为、新的业绩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逐绿前行 书写生态文明“新答卷”

图片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内蒙古的首要战略定位,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近年来,我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不断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整治,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不断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022年,中心城区优良天数达到305天,优良天数比率达83.6%,是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PM10、PM2.5分别由“十三五”末的81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降至2022年的79微克/立方米、29微克/立方米。今年以来,中心城区二氧化氮、一氧化碳、PM10、PM2.5分别同比下降10.7%、12.5%、2.6%、10.7%;黄河乌海段水质类别稳定保持Ⅱ类,6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Ⅱ类比例为100%;2023年上半年,黄河乌海段水质改善幅度在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位列第3名……这组数据直观显示出我市空气质量步步向好,见证了全市上下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要指示要求的生动实践。

图片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市牢牢牵住污染问题的牛鼻子,紧盯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强化追根溯源、分类施策、系统治理,先后制定出台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和7个子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细化了工作目标、完成时限、牵头部门,并组建工作专班,统筹推进、系统发力,确保各项工作压茬推进、有效落实。

强力“治矿”,实行矿山治理“双责双长制”,扎实推进11家绿色矿山建设,治理完成集中连片工程26.6平方公里、历史遗留矿山12.2平方公里,小铁帽子采空区治理等项目稳步推进,矿区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集中“治企”,实施特别排放改造等治理项目76个,工业废气稳定达标排放。实施高耗能行业淘汰出清三年行动,淘汰焦化产能629万吨,淘汰退出电石、铁合金等过剩企业8户,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8.2%,完成“十四五”目标进度的108%。

图片

全力“治水”,贯彻“四水四定”原则,严格落实河长制,率先完成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水土保持治理面积达136平方公里。工农业节水858万立方米,跨地区水权交易量567万立方米,全市污水处理利用率达95%,获评全国首批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和自治区节水型城市。

全面“治气”,移动源污染等10个专项治理行动加快推进,电力行业全部实现超低排放,焦化等重点行业全部达到特别排放限值要求。整治大气污染突出问题203个,产业园区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异味”问题整改有序推进。自治区首套“空天地”一体化智慧监管系统建成投运,初步实现对矿区、园区异常排污的感知定位、快速管控。

聚力“治场”,科学规划煤炭洗选空间布局,关停取缔小配煤、小拌煤等“散乱污”企业105户,建成封闭物料堆场71个,推动洗煤厂与煤矿配套率达85%。

图片

统筹“治路”“治车”,加强道路扬尘治理,投入7.2亿元实施道路提升工程,235.6公里矿区道路实现全封闭管理。大力调整运输结构,加快推广绿色运输方式,3个新能源“散改集”陆地港开工建设,50个充(换)电桩、50台氢能源车辆投入使用,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达90.2%。

如今,在矿区,曾经的“生态短板”变为“生态样板”。各企业加大绿色转型力度,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绿色交通体系逐步完善,低碳出行成为新风尚;传统行业焕发新活力……“七治”工作的同步发力, 使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图片

在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湖面上赤麻鸭翔集,时而静卧水面、时而振翅齐飞、时而追逐嬉戏、时而潜水觅食,场面蔚为壮观,为冬日的乌海带来了无限生机。“通过生态修复,改善鸟类栖息地,湿地形成了深浅不同的沼泽及水面,营造了适宜各类鸟类栖息的环境,每年大约有10万余只候鸟在我市迁徙过境,其中,不乏黑鹳、金雕、遗鸥、绿头鸭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湿地内其他的野生动物种类、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龙游湾湿地管理局巡护队队长刘海民说。

我市三面环沙,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我市先后投入近40亿元,实施了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造林3153.3公顷、重点区域绿化1.21万公顷,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绿进沙退”“沙退人进”的巨大转变,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乌海是黄河入蒙第一站,在推进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和荒漠化治理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重大政治责任。

图片

10月25日,我市举行了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推进大会暨荒漠化治理大会战,全面打响攻坚战。今年,在国家林草局“三北”工程攻坚战专班调研组、自治区政府和自治区林草局的指导下,我市委托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了《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乌海市实施方案(2023—2030年)》,结合本地实际,谋划了4个三级子项目,分别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和非沙化土地生态修复项目、巩固成果项目、矿区周边生态修复项目、黄河流域乌梁素海上游乌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总面积10.66万亩,项目实施后,我市的沙化土地治理率可达到94.3%。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我市坚决扛起黄河入蒙首站首责,坚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不断强化河长制,统筹推进“五水共治”,用责任担当保护好“母亲河”。

强化水资源节约,通过水权转让新增用水指标,实行“预算+计划+定额”“3+”管理模式和“取供用排”一体化管控,将再生水、集蓄雨水、矿井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管理,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和效益,解决指标性缺水和结构性缺水矛盾。

图片

加强水环境保护,严格执行停建令、禁种令,提前一年完成20户68人滩区迁建任务,734公顷禁种区域连续3年未种植高秆作物,6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Ⅲ类水质比例达100%。

深化水生态修复,通过干支流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实施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清淤生态试验项目,谋划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清淤及矿区生态修复一体化治理项目,有效遏制河道淘岸水蚀和淤积。

提升水污染防治,黄河主河槽区禁用化肥农药,滩区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下降。黄河出境断面保持在Ⅱ类水体,全市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9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1.81%,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

夯实水安全保障,建立水库大坝“四个责任人”、山洪灾害防御“三个责任人”防御体系,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筑牢安全度汛的应急处置铜墙铁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建设巴音陶亥和乌达区农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了农区居民饮水安全问题。黄河岸线治理达到40%,水安全保障能力逐年提升。

图片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深化巩固“七治”成果,深入实施美丽乌海生态环境提质行动,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努力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