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做好“圈”经济 孵化便民服务新模式

3天搭起钢架结构岩棉彩钢房,12天完成布置装修,半个月时间,一个50平方米的同城优选一刻钟便民综合服务站在海勃湾区温馨家园建成。

最近几天,水果蔬菜、零售百货陆续摆上货架,居民们纷纷猜测这个“新邻居”是个“小超市”吗?

图片


是,但不仅仅是。这个50平方米的小站被嵌入了“同城优选”业主超市、社区工坊“小修小补”、爱心助老“代捎代办”、智能再生资源回收、助农代销、早餐、鲜肉售卖等多项功能。同时,“同城优选”微信小程序上线,“线上选购、线下取货”的社区团购O2O模式让居民享受到购物的便捷生活。


“以为是家小菜铺,进来一看竟然有这么多服务,这些服务打个电话、发条消息就能送上门。”温馨家园的刘根平老人今年65岁,他坦言自己十分喜欢这种家门口的便捷服务。

今年开始,这种新的社区服务模式正悄然融入乌海百姓的日常生活。

图片

同城优选一刻钟便民综合服务站项目由市区两级商务局指导,内蒙古雨森生物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投资,是我市在打造“一刻钟社区生活圈”过程中采用“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模式“孵化”出的本地自创品牌。

该项目依托“厂—仓—末端”全链路的供应链服务,形成了以社区服务、社区物流、智慧供应链为中心的“线上+线下”社区服务模式,目前已有51个同城优选一刻钟便民综合服务站出现在我市多个小区,其中50个由曾经的垃圾分类亭改造升级而成。一批失业、无业、就业困难人群被该项目吸纳成为服务站的“亭长”。

焦玉成50岁,担任“亭长”快1年了,曾经靠打零工的他现在有了家门口的“稳定”工作。“服务站虽小,但我每天在这里收发快递、销售商品,每月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他说。

55岁的李桂香当“亭长”两个多月,已累计为500多人提供同城团购送货上门服务,被附近居民亲切地称呼为“香姐”。她说:“居民需要什么,头一天晚上把需求发在微信群,第二天一早我就能给他们送到家,为‘全职宝妈’、‘高龄老人’等群体解决了不便出门购物的燃眉之急。” 

“小站”与“亭长”们擦出了“火花”,逐渐发展出家政服务、社区团购、房屋中介、老年基础护理、维修点、快递上门、再生资源回收等80多种便民服务业态,实现“一店一早”、补齐“一菜一修”、服务“一老一小”,有效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100米”的问题。


图片

今年以来,同城优选一刻钟便民综合服务站项目的社区团购业务板块日均订单量约1000单,同城配送代捎代办约100单,快递代收代发约8000单,家政服务约85单,上门检车约150单,互联网早餐订购约1000单;再生资源回收业务板块日均可处理废纸等再生资源7000公斤;通过爱心助农业务板块已解决滞销大葱12万斤、白菜20万斤、疙瘩菜3万斤、水果萝卜等果蔬6万斤,月助销惠民鸡蛋4万斤。

“预计到2024年年底,我们总计要在乌海打造300个同城优选一刻钟便民综合服务站。”同城优选一刻钟便民服务站项目负责人吕冰心介绍。

今年以来,我市着力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筛选同城优选一刻钟便民服务站等重点项目11个,及时拨付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培育品质提升型和特色引导型项目,带动社会投资1162.98万元。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